- 李启航;朱志辉;朱萌萌;林超;刘晓春;
对于路基、桥梁、隧道地段,提出了由钢轨、扣件、钢管混凝土轨枕、道床板、底座等组成的新型钢管混凝土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为分析高速列车运行条件下新型钢管混凝土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的行车安全性,采用TRBF-DYNA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了列车-无砟轨道-路基/桥梁/隧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350、385 km/h速度下车辆及无砟轨道结构动力学分析结果,以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中关于车辆、轨道结构的动力性能指标为依据,采用指标系数对列车运行安全和轨道结构动力响应进行评判。结果表明:在350、385 km/h速度等级下,车辆安全指标系数及轨道结构动力性能指标系数均未大于1;利用指标系数可直观地确定各地段动力学显著指标;钢管混凝土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在路基、桥梁、隧道地段均满足350 km/h高速行车安全要求,且具备足够的安全储备。
2025年07期 v.65;No.617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 张云飞;张正;刘成;谢铠泽;徐浩;赵振航;
针对某高速铁路路基段上拱病害,基于暗挖基床法整治技术方案,仿真分析不同开挖步骤和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路基脱空、调整支承失效等工况对轨道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并检算了横向限位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施工步骤中,钢轨的最大位移为1.36 mm,最大应力为43.68 MPa,变化幅度较小;在最不利组合作用下道床板和支承层的纵向、横向弯矩均小于弯矩设计值;路基应力的最大值为0.064 MPa,低于路基强度检算值;回填层应力最大值为1.91 MPa,低于C30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在轨道结构自重和列车横向力作用下,横向限位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暗挖基床法可以在不影响列车运行的条件下整治基床上拱病害,但应避免路基脱空、调整支承失效等情况。
2025年07期 v.65;No.617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陈子豪;
针对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板下离缝植筋锚固措施,建立了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板下离缝植筋分析模型,考虑轨道板板端初始离缝与两点植筋、三点植筋两种植筋方式,对比分析了温度荷载作用下初始离缝宽度、植筋方式对离缝控制效果以及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初始离缝宽度的增加,植筋后轨道板离缝发展宽度最大值呈非线性增加趋势,初始离缝宽度超过3.0 mm后其增速逐渐增大;两种植筋方式均能够控制层间离缝面积比在Ⅰ级伤损(30%)以内,在离缝宽度不超过1.0 mm时进行植筋,植筋后砂浆层离缝宽度伤损等级不会发展至Ⅱ级伤损,可有效减小后期养护维修工作量;在温度梯度作用显著的线路,两点植筋与三点植筋均能有效地限制轨道板垂向变形与离缝发展;在整体升温荷载作用显著的线路推荐采用三点植筋。
2025年07期 v.65;No.617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张世红;张玉华;马运忠;李培;李忠;钟艳春;
针对钢轨探伤车在标定试验线动态检测轨头横通孔时出现B显异常出波的问题,搭建试验环境成功复现。以60 kg/m钢轨轨头横通孔B显数据为对象,对幻象波开展了超声波路径分析,采用声学计算推算出异常回波点群为直打70°换能器激励发射,经过固定反射体轨头横通孔反射,被37.5°换能器接收产生。提出了一种双拍正交频率编码激励及解码滤波算法。采用原始超声波全波信号,利用MATLAB开展了算法仿真计算,最大可实现对幻象波的衰减达到4.521倍,即13.10 dB,验证了正交频率算法的有效性。10 km/h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里程,经过正交频率算法处理后的B显轨头横通孔附近幻象波已完全消除。利用本文方法可大幅度提高37.5°换能器的信噪比,消除幻象波。
2025年07期 v.65;No.617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 王培;于毫勇;汝继来;
为了确定使弹条获得更高疲劳性能的优化感应加热温度,优化感应加热工艺,本文以高铁W1型弹条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金相组织、晶粒度、硬度、拉伸性能、冲击性能试验,以及试样旋转弯曲疲劳和弹条疲劳两种疲劳试验,研究了感应加热温度对弹条的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950、975、1 000℃三种感应加热温度下均可获得良好的淬透性、超细晶粒和基本一致的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和硬度一致并满足标准要求;三种感应加热温度下,弹条疲劳性能均满足要求;975℃条件下的旋转弯曲试样疲劳极限和弹条疲劳性能均最优,因此最佳感应加热温度为975℃。
2025年07期 v.65;No.617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 刘增华;温炳光;李林;李伟;温泽峰;
以国内某地铁线路为依托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考虑了九种实测车轮型面,结合HertzFastSim算法、Tγ/A-磨损率函数、钢轨型面平滑与更新策略对钢轨磨耗演变进行了研究,建立钢轨磨耗预测模型,并对比分析了CHN60和60N两种钢轨廓形在半径R=300、800 m曲线段以及直线段的磨耗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相同通过总质量下,外轨磨耗大于内轨,且外轨更倾向于发生侧面磨耗,内轨以及直线段钢轨主要表现为轨顶磨耗;随着曲线半径减小,内外轨磨耗均有所增大,尤其是在小半径曲线外轨上,随着磨耗进程的推进,外轨轨侧磨耗形状逐渐贴合于轮缘形状,侧面磨耗较为严重;对于R=300 m曲线,CHN60钢轨可显著降低钢轨侧面磨耗深度,当车辆通过总质量为100 Mt时,60N钢轨的侧面磨耗为CHN60钢轨的3.78倍;对于R=800 m曲线段和直线段,60N钢轨可以一定程度降低钢轨侧面磨耗深度和磨耗面积。
2025年07期 v.65;No.617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