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建筑

访问量:578395

特稿

  • 缩尺轨道与实尺轨道模态特征的相似性研究

    孙林林;蔡世生;闫子权;张欢;陈晨;刘炳彤;肖俊恒;

    为填补建立双轨整车缩尺试验平台的理论空白,本文建立了无载和轮轨耦合条件下的实尺和1∶4缩尺轨道振动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无载和轮轨耦合条件下钢轨垂向、横向振动模态特征及相似性,并通过理论计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无载条件和轮轨耦合条件下,缩尺模型和实尺模型钢轨的模态振型和频率均具有相似性。无载条件下,对于1∶4缩尺模型和实尺模型,钢轨垂向、横向1阶振型均为钢轨1阶挠曲变形,2阶振型均为钢轨pin-pin振动,缩尺模型的1阶频率约为实尺模型的8倍,2阶频率约为实尺模型的4倍;轮轨耦合条件下,缩尺模型和实尺模型钢轨前4阶模态振型一致,均表现为转向架内1阶—4阶弯曲变形,缩尺模型的1阶—4阶频率约为实尺模型的4倍。

    2024年11期 v.64;No.60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 圆不锈钢管混凝土短柱偏压性能试验研究

    杨俊;谭占进;魏叔彬;唐红元;唐泓彬;

    为研究圆形不锈钢管混凝土(Concrete-Filled Stainless Steel Tube,CFSST)短柱的偏压力学性能,本文对12根圆形CFSST短柱开展偏压试验,分析构件破坏过程、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侧向挠度分布曲线,以及极限承载力等偏压力学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圆形CFSST短柱的极限承载力随含钢率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随偏心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通过国内外规范计算得到承载力,并将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发现部分规范对圆形CFSST短柱偏压承载力预测结果偏差较大,而JCJ 01—1989《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计算结果最接近试验结果,推荐采用该规范预测圆形CFSST短柱偏压承载力。

    2024年11期 v.64;No.609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 铁路深基坑格构桁架支撑替代钢换撑模拟分析与工程实践

    李然;王圣涛;申志军;邓能伟;李云仙;邓稀肥;

    依托京滨城际铁路天津机场1号隧道进口明挖深基坑工程,提出用新型格构桁架支撑替代传统钢换撑的优化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两种方案(传统钢换撑、格构桁架支撑)施工力学响应差异,并在工程中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安全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与钢换撑相比,格构桁架支撑方案无需在侧墙预埋配件,可避免墙面修补及预压损伤导致的结构渗漏问题,同时更利于后期拆除;尽管格构桁架支撑强度及刚度弱于钢换撑,但桩墙侧移、地表沉降和内支撑受力变形并未超限,安全系数均大于2.0。通过工程实践,验证了格构桁架支撑的安全性,可在类似工程推广应用。

    2024年11期 v.64;No.609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线路与养护维修

  • 基于BDS法的高速铁路有砟轨道捣固模式作业效果研究

    杨轶科;丁有康;郑新国;王晓凯;徐旸;

    为研究高速铁路有砟轨道数字化捣固作业效果,通过现场大型捣固机械捣固试验,采用基于道床动刚度(Ballast Dynamic Stiffness,BDS)的道床支承状态检测方法(简称BDS法)对道床支承刚度进行测试,并结合轨检数据综合分析了我国高速铁路四种主要捣固模式对道床支承状态以及轨道几何状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道床支承刚度与轨道质量指数可从不同角度对大机捣固作业效果进行评价;在道床初始状态良好的情况下,高速铁路有砟轨道数字化捣固采用单捣+单捣+稳定、单捣+稳定+单捣两种模式作业后,道床支承状态与轨道几何状态的综合改善效果较好;单捣+稳定模式可较好地改善枕下道床支承均匀性,但会导致捣固作业后道床平均支承刚度与部分200 m单元区段轨道质量指数的劣化;在起道量较小的情况下,单遍双捣+稳定模式可能加剧作业后的道床支承不均匀性。

    2024年11期 v.64;No.609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 重载铁路桥梁段道床清筛作业后轨-桥动力特性

    柯明亮;马瑞峰;蔡小培;王雨琪;刘万里;

    重载铁路桥梁段轨道经大机清筛作业后,道床稳定性不足,在线路开通初期要对列车进行限速,对重载运输造成了极大限制。本文基于重载列车-轨道-桥梁空间耦合模型,研究不同开通速度、列车轴重及道床刚度对列车运行安全性和桥体结构动态响应的影响,对线路复通后轨-桥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通速度在60~80 km/h时,列车运行安全性指标及钢轨垂向位移随着列车开通速度的增加而小幅增大,轮轨力、脱轨系数及轮重减载率均符合规范要求,桥体挠度与垂向加速度处于安全范围内;列车轴重对列车运行安全性指标影响很大,轮轨力随着轴重的增加而迅速上升,40 t轴重下桥面垂向加速度超出规范限值,对道床-桥面稳定性造成一定威胁;道床刚度对列车运行安全性指标影响较小,道床刚度越大,钢轨垂向位移越小,桥面垂向加速度越大。

    2024年11期 v.64;No.609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格库铁路新疆段高原地区60 kg/m钢轨12号无缝道岔的力学特性

    杜希振;

    以格库铁路(格尔木—库尔勒)新疆段高原线路无缝化改造为工程依托,分析无缝道岔结构特点和受力特性,通过建立60 kg/m钢轨12号无缝道岔有限元模型分析无缝道岔温度力及位移分布规律,揭示轨温变化幅度对无缝道岔受力与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基本轨附加温度力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岔前10 m至岔后30 m的区域内;在50~65℃的轨温变化范围内,附加温度力的增加幅度在19.3%~23.1%,尖轨尖端伸缩位移的增加幅度约在0.2~0.4 mm/℃;当轨温变化达到约38℃时,限位器子母块开始贴靠,所受荷载增长率约为10 kN/℃。建议建立无缝道岔的健康监测系统并加强养护维修,保障无缝道岔处于良好服役状态。

    2024年11期 v.64;No.609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碳化重组竹轨枕受弯特征分析

    李闽;张睿哲;刘思琦;井国庆;

    重组竹材具有负碳属性,经碳化后替代传统材料轨枕具有很大潜力,但针对重组竹轨枕的研究缺少足尺试验。本文设计了采用两种厚度排布方式胶合的碳化重组竹轨枕,使用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研究竹轨枕在三点抗弯和四点抗弯试验下的轨枕挠度、裂纹特性以及破坏形式。结果表明:碳化重组竹轨枕的极限承载力最高可达292.445 kN (三点抗弯)和414.525 kN(四点抗弯),远高于混凝土轨枕和木枕,抗弯刚度和延性介于混凝土轨枕和木枕之间。厚度排布方式对碳化重组竹轨枕的极限承载力和破坏形式影响较小,但会直接影响轨枕的层间裂纹和断裂位置。碳化重组竹轨枕受弯过程均处于弹性状态,达到极限承载力后发生断裂,其破坏形式为沿着或靠近中性层的胶合面处层间剪切破坏。在三点抗弯试验中,竹轨枕沿着主裂纹方向断裂;在四点抗弯试验中,沿着或靠近枕中截面中性层位置的裂纹断裂。碳化重组竹轨枕的极限承载力、抗弯刚度和延性完全满足铁路轨枕设计要求,可应用于重载铁路和客货共线铁路正线有砟轨道。

    2024年11期 v.64;No.609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8K]
  • 基于扣件内力的连续轨道垫板及组装静刚度检测方法

    刘畅;张欢;王袁硕;刘炳彤;

    为了实现连续轨道下多组扣件弹性垫板及组装静刚度的同时检测,通过分析扣件弹性垫板及组装静刚度的实验室检测原理,搭建了连续轨道扣件弹性垫板及组装静刚度检测试验平台,制定了检测流程,理论推导了基于扣件内力的连续轨道扣件弹性垫板和组装静刚度的计算式。通过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扣件节点受力,以及在不同加载位置下通过试验检测扣件弹性垫板及组装静刚度,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基于扣件内力的连续轨道垫板及组装静刚度检测方法误差在5%以内,可以为铁路现场连续钢轨扣件静刚度检测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64;No.609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 WJ-8型扣件螺旋道钉防松退性能改进措施

    于毫勇;肖俊恒;刘长溪;王亚洲;刘炳彤;

    WJ-8型扣件正常安装状态下,道钉受到锤击时有螺旋道钉松退甚至弹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处于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的道钉进行受力分析,分析螺栓副防松性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针对螺旋道钉防松性能的改进措施。结果表明:螺旋道钉防松退性能与螺旋升角、螺纹摩擦半径、螺纹动摩擦因数有关;降低道钉螺旋升角、增加螺纹摩擦半径、加大上部牙侧角以及采用表面更粗糙的防腐方式,均能显著提升螺旋道钉的防松退性能。

    2024年11期 v.64;No.609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 山地轨道交通轨道结构设计方案

    王志伟;贺志文;李子睿;陈晨;吴玥;刘畅;刘炳彤;蔡世生;

    山地轨道爬坡能力强,爬坡速度快,建设成本低。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齿轨交通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齿轨铁路的轨道结构方案开展设计研究,提出三种适用于山地轨道的轨道结构形式——无砟轨道结构方案、聚氨酯固化道床结构方案和有砟轨道结构方案,给出其主要技术参数,并从运营条件及经济性两方面分析了三种方案的优缺点。结果表明:无砟轨道结构的稳定性最好,聚氨酯固化道床结构次之,有砟轨道结构经济性最优。一般地段推荐采用有砟轨道结构方案,较大坡道地段推荐采用无砟轨道结构方案。

    2024年11期 v.64;No.609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桥梁与结构工程

  • 锚点位置对大跨度斜拉桥成桥线形的影响

    邢龙飞;苑仁安;韩若愚;

    为研究大跨度斜拉桥由名义锚点转化为实际锚点位置时的线形变化,首先从力的三要素出发,分析斜拉索设计过程中由于锚点位置转变导致桥梁线形偏差的原因,然后结合工程算例对不同试验工况下锚点位置转变引起的线形偏差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斜拉索设计时须充分考虑梁端锚点预偏与锚垫板厚度对斜拉索实际锚点和下料长度的影响,否则斜拉索可能会出现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实际锚点位置的成桥线形发生较大偏差。

    2024年11期 v.64;No.609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 上承式板-桁双结合钢桁连续梁施工过程稳定性

    李泽腾;牟兆祥;

    上承式板-桁双结合钢桁连续梁桥采用先钢梁后混凝土板的安装工艺时存在钢梁局部失稳的风险。以合武(合肥—武汉)高铁金寨史河特大桥(72+3×132+72)m上承式板-桁双结合连续钢桁梁为研究对象,对其施工过程受压区带肋钢底板与混凝土底板尚未完全结合时存在的局部失稳问题开展研究。采用有限元法建立全桥结构模型,模拟支点顶升对桁间钢底板局部稳定的影响,并针对支点顶落梁施工阶段进行静力分析和线性屈曲分析,得到顶升过程桥梁的受力状态和局部失稳模态。结合局部失稳的部位进行关键构造参数的优化比选分析,提出加厚桁间钢底板、增加加劲肋尺寸、减小下横梁间距等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增加板厚、增加加劲肋尺寸对桁间底板的屈曲稳定性提升不明显且不经济;减小下横梁间距可大幅提升受压区钢底板的局部稳定性,经济性最优。

    2024年11期 v.64;No.609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超大跨度悬索桥主缆自平衡体系运营期控制

    阮静;王仁贵;魏乐永;颜智法;陈智;封周权;

    超大跨度悬索桥塔顶两侧的主缆往往会形成巨大的不平衡水平力,这给主塔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抑制运营阶段索鞍频繁的纵向微动位移并减小桥塔受力,本文以在建超大跨度悬索桥为例,提出一种具有振震双控功能的主缆自平衡体系。建立大桥动力分析模型分析大桥在风车联合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主缆自平衡体系对纵向运动的控制效果,并对比缆塔自由、缆塔固结和自平衡三种结构体系下的纵向响应,对大桥的抗震性能和静力性能进行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自平衡体系可以有效抑制索鞍位移,位移峰值、累积值的减振率分别达到60%、95%,E2地震作用下索鞍位移峰值的减震率达到79%,塔底截面的能力需求比为9,满足承载力要求,且改善了桥塔受力,避免混凝土受拉,有利于降低造价。主缆自平衡体系的综合性能优越,可以有效保障桥梁的正常运营和安全耐久。

    2024年11期 v.64;No.609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大直径PHC管桩水平承载特性及比例系数m取值

    周洋;

    我国黄河冲积平原广泛分布粉土和粉砂,途经该地区的津潍(天津—潍坊)高铁桥梁大范围采用直径1 m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Prestressed High-strength Concrete,PHC)管桩。该地层中大直径管桩的水平承载特性不明,关键设计参数水平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m)取值不清,影响高铁桥梁桩基设计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本文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对深厚粉土和粉砂地区2根大直径管桩进行水平静载试验。结果表明:以水平临界荷载为分界点,桩顶水平位移随着荷载的增加由近似呈线性增长转为非线性增长,桩周土由弹性转换为塑性状态,且塑性区不断扩大。随桩顶水平荷载的增大,桩身弯矩相应增大,弯矩最大值出现在水平荷载作用点以下3~4 m。粉土和粉砂层综合m值随水平位移的增大呈幂函数衰减,考虑工作折减系数后,m值取5.536 MN/m4。

    2024年11期 v.64;No.609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基于黏滞阻尼器的防船撞装置防护性能分析

    何骏;于国军;孟壮;王品端;薛晓玲;

    为设计一种安装黏滞阻尼器的防船撞装置并研究其防护性能,参照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北汊桥设计图纸,建立有限元碰撞系统模型并采用数值动力计算方法,利用撞击力峰值和碰撞深度评价其防护性能,分析不同抵柱截面形状和黏滞阻尼器数量下防船撞装置的防护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黏滞阻尼器数量的增加,撞击力峰值先减小后增大,而碰撞深度逐渐减小。抵柱截面形状为圆形时,与未安装黏滞阻尼器的防船撞装置相比,安装黏滞阻尼器后撞击力峰值减小了5.90%,并有效减小了0.21 m的防船撞装置碰撞深度。防船撞装置的抵柱截面形状为圆形格构,黏滞阻尼器为2个时防船撞性能最好。

    2024年11期 v.64;No.609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隧道与地下工程

  • 铁路隧道二台阶法施工关键技术参数的确定

    陈德健;张民庆;高波;

    为了适应隧道施工现场需求,根据现场施工技术水平优化隧道施工技术参数,提高施工效率,文章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Ⅲ、Ⅳ级围岩条件下二台阶法施工台阶高度对掌子面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的台阶高度范围;结合隧道施工采用的机械设备情况,确定了台阶长度。根据研究结果,在地质条件较好的Ⅲ、Ⅳ级围岩采用二台阶法施工时,建议台阶高度按6~8 m控制,上台阶长度按Ⅲ级围岩65 m、Ⅳ级围岩50 m控制。通过现场实践,验证了所确定的二台阶法技术参数可在保证施工安全的条件下,显著提高施工效率。

    2024年11期 v.64;No.609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 偏压荷载作用下波纹钢板-衬砌组合结构注浆不密实时隧道内力和变形

    董延东;

    一座重载铁路隧道波纹钢板-衬砌组合结构存在注浆不密实等病害。通过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有无波纹钢板加固,偏压荷载作用下,组合结构在注浆不密实时的力学响应。结果表明:波纹钢板加固下,与注浆全密实相比,拱腰30°范围注浆不密实和拱顶30°范围注浆不密实工况组合结构的承载力下降了7%~10%,而拱顶30°范围注浆不密实工况组合结构的承载力则下降了12.5%,说明拱顶范围注浆不密实对组合结构承载性能的影响最大;波纹钢板加固下,随着拱顶注浆不密实范围的增加,结构破坏时左拱肩最大位移逐渐增大。工程中要注意组合结构存在拱顶注浆不密实的问题,不密实范围越大,对于组合结构的承载能力影响越大。

    2024年11期 v.64;No.609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 基于改进U-Net网络的地质雷达图谱隧道衬砌厚度量化识别技术

    奉建军;林元铖;周斌;王新宇;董嘉;李济;

    传统地质雷达图谱隧道衬砌厚度识别采用射线追踪法与人工判识,自动化程度不高。本文分析了隧道衬砌地质雷达图谱特征,制作地质雷达图谱衬砌厚度数据集,利用数据增强技术实现样本扩容,基于改进的U-Net语义分割目标识别网络对模型进行训练与评估。改进的U-Net网络对衬砌厚度自动识别的平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和平均像素准确率(mean Pixel Accuracy,mPA)分别为94.2%与96.7%,且检测效率为原始U-Net网络的3.75倍。提出了一种模板匹配算法,对自动识别的衬砌厚度雷达图谱实际坐标系进行重建,建立像素坐标与实际坐标间的映射关系,完成隧道地质雷达图谱衬砌实际里程与厚度的量化识别,并实现了衬砌欠厚信息的快速统计与输出,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2024年11期 v.64;No.609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 多通道线阵相机隧道洞口图像拼接方法

    张东亮;凌烈鹏;王卓;

    隧道洞口图像拼接是隧道衬砌裂缝检测系统的重要环节。以一条线路的多通道隧道洞口图像为基准,提出了一种多通道线阵相机隧道洞口图像拼接方法,该方法基于图像处理分为粗定位、精识别两阶段,可有效提高隧道图像拼接的效率和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隧道洞口图像拼接试验中的成功率为82%,能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隧道衬砌裂缝检测的自动化发展。

    2024年11期 v.64;No.609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 基于IDBO-XGBoost的铁路隧道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方法与应用

    李时宜;

    为减少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岩爆事故的发生,在施工前做好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提出了改进蜣螂优化算法(Improved Dung Beetle Optimizer,IDBO)与极限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相结合的铁路隧道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首先,依据岩爆成因及特点,综合选取围岩切向应力(σθ)等四个特征因素作为预测岩爆烈度等级的主控因素,建立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数据集;其次,引入Sine混沌映射、黄金正弦策略(Golden Sine Strategy,SA)、自适应高斯-柯西变异扰动策略以及贪婪选择策略并进行改进,以提高其全局搜索能力和稳定性;而后利用IDBO优化XGBoost中的超参数提升其预测精度,同时避免XGBoost出现“过拟合”现象;最后,将其结果与DBO-XGBoost、粒子群算法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Particle Swarm-Optimization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PSO-BPNN)和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Genetic Algorithm Support-Vector Machine,GA-SVM)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IDBO-XGBoost模型准确率最高,相较于其他三种模型在测试样本中的准确率分别提高了8.69%、17.39%、8.69%;IDBO-XGBoost模型在处理岩爆问题上能更好地捕捉岩爆等级与指标之间的联系,可为实际工程的岩爆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11期 v.64;No.609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基于分形理论的地铁荷载下采空区覆岩损伤特征

    田书广;

    以乌鲁木齐1号线穿越急倾斜煤层采空区为原型,借助物理相似试验引入分形理论开展荷载下采空区覆岩动态演化规律及其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采场推进,覆岩最大应力增加且伴随升维现象;利用双重分形定量描述覆岩裂隙状态变化,荷载0.20~0.35 MPa时产生新裂隙,且原有裂隙会闭合;裂隙条数分形维数与地表最大下沉量及侧壁围岩最大离层量呈非线性相关,荷载0.20 MPa时均有较大跳跃,变化趋势一致;建立基于岩体完整性系数和岩体损伤程度的岩体质量评价方法,对采动和地铁荷载工况下覆岩岩体质量进行评价,发现RMR(Rock Mass Rating)值随分维数增大呈线性递减趋势,并量化表征了岩体力学参数和岩体质量的弱化程度。研究结果可为穿越采空区的路基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11期 v.64;No.609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路基与地基基础

  • 导水土工布铺设方式对高速铁路路基湿度场的影响

    李泰灃;闫宏业;蔡德钩;王立军;李竹庆;刘晓贺;

    根据非饱和多孔介质中水流运动Richards方程,建立高速铁路路基湿度场仿真模型,研究导水土工布的布设层数及伸出长度对高速铁路路基湿度场的影响,并依托铁力—伊春高速铁路工程开展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导水土工布布设后,土体体积含水率降低了7.7%~8.2%,说明导水土工布发挥了显著的隔水作用;相较于单层导水土工布,双层导水土工布的布设使路基顶部体积含水率降低了3.7%,底部降低了6.0%;导水土工布的伸出长度对路基湿度控制有显著促进作用,最优伸出长度为1.34 m;铺设土工布后,路基内部含水量的增加量明显减小,表明导水土工布在现场应用中发挥了一定的排水功效,并有效抑制了路基内部湿度的增长。

    2024年11期 v.64;No.609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弱膨胀土路基引起轨道开始变形日期的预测模型

    黄奇赟;康庆涛;张晓阳;徐鹏;

    高温少雨条件下弱膨胀土路基易发生收缩变形,引起轨道几何尺寸变化。本文利用铁路沿线气温、降雨量和轨检数据,分析了弱膨胀土路基段轨道变形的特征和原因,提出综合考虑气温和降雨量的累计气候效用指数来量化路基含水率的变化,建立综合效用指数与轨道开始变形日期的关系,据此构建基于累计气候效用指数的轨道开始变形日期预测模型。利用普速铁路某弱膨胀土路基段2016—2018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除进行过路基换填的2处外,其余处所预测的轨道开始变形的日期与实际发生变形的日期一致。本文提出的累计气候效用指数可量化路基含水率的变化,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为工务段掌握弱膨胀土路基段轨道变形情况提供数据支撑,以便及时安排维修作业。

    2024年11期 v.64;No.609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内六线砂泥岩互层危岩体病害特征及加固技术

    姚勇;

    内六线分布着高位危岩体,在2020—2023年间发生了多次崩塌落石事件,冲毁了铁路设施设备,严重威胁铁路运营安全。文章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倾斜摄影、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砂泥岩互层危岩体病害特征及其动力致灾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泥岩与砂岩的差异性风化,泥岩遇水软化,失水后崩解,导致砂岩底部悬空。厚层状的砂岩带受到两组陡倾节理切割,大多被切割成柱状或板状,容易发生悬空坠落或滑移式崩塌。危岩体在失稳过程中经历崩落、撞击破碎、回弹和下落,危岩体I-3崩塌后会对线路产生1.6×106 kJ的冲击能量。通过对危岩体采用双锚固段预应力锚索进行加固,取得良好效果,解决了高位高陡危岩体原位整治中锚固的耐久性及预应力损失的技术问题。

    2024年11期 v.64;No.609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其他

  • 基于YOLOv8的铁路隐蔽工程影像目标检测方法及应用

    聂现会;解亚龙;陈云;刘红良;

    铁路隐蔽工程影像作为留存查证的重要资料常包含海量工程数据,现有的影像资料管理系统为工程验收提供重要平台。为提高工程影像的审查效率,实现隐蔽工程审查少人化和规范影像验收管理,选择较为成熟的目标检测模型YOLOv8,建立可保障误差方向传播过程可执行的损失函数CIOU,用于精准识别验收人员、标识牌、量尺图像等验收目标。选取精确率、召回率,以及精确率与召回率的加权调和平均值作为衡量模型的评价指标。试验结果显示验收人员和标识牌的检测精度均在90%以上,量尺在80%以上,且相较于其他模型具有更好的目标检测效果。隐蔽工程自动识别处理软件可服务于工程影像检查要素的自动识别。研究成果可为规范铁路工程施工影像验收管理及隐蔽工程检查验收智能化管理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64;No.609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 声明

    <正>据有关方面反映并经编辑部核实,一些不法分子假冒《铁道建筑》杂志社名义,以虚假网站形式,仿冒本刊主办单位、主编、征稿须知等等信息欺骗广大作者。现有关部门已就此介入调查,通过法律途径向假冒者追究相应的责任,维护科技出版秩序,维护本刊和作者、读者的权益。

    2024年11期 v.64;No.609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