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建筑

访问量:578395

专栏:铁路道岔设计、制造和运维前沿理论与关键技术

  • 高速道岔钢轨打磨廓形及磨耗规律试验研究

    马思远;王树国;杨东升;王璞;

    针对多条线路上车站内18号高速道岔进行系统的现场试验,研究其目标打磨廓形的实际情况和道岔区钢轨磨耗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目前全路道岔区基本上还是以60 kg/m钢轨轨头廓形作为目标打磨廓形。顺向过岔时直尖轨的垂向磨耗整体较曲尖轨更严重,曲尖轨的侧向磨耗明显大于直尖轨;逆向过岔时直尖轨、曲尖轨的垂向磨耗基本上和顺向过岔时规律相同,径向磨耗整体大于顺向过岔时的,应重点关注。顺向、逆向过岔时,长心轨的垂向磨耗不断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叉跟尖轨的垂向磨耗和侧向磨耗均是在开始承载位置处磨耗量值最大。顺向过岔时长心轨径向磨耗在顶宽40 mm之后均处于相对较大值,叉跟尖轨径向磨耗峰值主要出现在顶宽20 mm处;逆向过岔时长心轨径向磨耗峰值主要出现在顶宽71 mm处,叉跟尖轨径向磨耗峰值出现位置和顺向过岔时相同。

    2024年08期 v.64;No.60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基于模型和数据驱动的高速道岔不平顺与车辆响应映射关系

    汤雪扬;蔡小培;杨飞;侯博文;

    轨道不平顺是影响高速铁路车辆响应的主要因素。本文建立了车辆-道岔-下部基础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贝叶斯优化的双向长短时神经网络模型(BO-BiLSTM),分别从机理建模和数据驱动两个方面,揭示了高速道岔不平顺与车辆响应的映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转辙器区和辙叉区短波长(3~5 m)的高低不平顺和水平不平顺会显著影响列车过岔时轮轨的垂向作用,造成轮轨垂向力和轮重减载率的激增,列车有较大的脱轨安全风险。利用BO-BiLSTM模型,对于高低和水平不平顺,可实现对波长2 m以上不平顺的准确估计;对于轨向和轨距不平顺,可实现波长3 m以上不平顺的准确估计;对于三角坑不平顺,可实现波长1.5 m以上不平顺的准确估计。

    2024年08期 v.64;No.606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 层间损伤对道岔区板式无砟轨道力学行为的影响机制

    赵闻强;赵云哲;刘心成;

    针对高速铁路板式无砟道岔结构层间损伤,建立其层间损伤动力学评估模型,分析了层间损伤对道岔区轨道结构固有振动特性的影响;以直向过岔为例,耦合温度梯度荷载,研究了层间损伤对无砟道岔轨道结构的动力学影响机制,并给出相应的离缝评估及轨道维护检测建议。结果表明:层间损伤会导致无砟道岔轨道板固有频率下降,对高阶模态的影响更为显著;层间损伤与昼间正温度梯度效应耦合对板式无砟道岔的动力学响应特性造成更大的影响,结构层间拍击作用显著,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位移等动力学指标超限。建议对复杂温度地区的无砟道岔轨道板翘曲位移加强监测,同时昼间板中翘曲位移峰值报警阈值设为不超过1.0 mm。

    2024年08期 v.64;No.606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关于道岔尖轨弯曲矫直后回弹的理论研究

    崔琨喨;柳亚楠;

    尖轨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上下和左右弯曲。为了满足直线度要求,要对尖轨进行矫直,而矫直后钢轨产生的回弹现象会直接影响道岔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弹塑性力学,对钢轨回弹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对形状复杂的钢轨横断面进行合理简化,进而方便计算出钢轨的弹性极限弯矩;结合矫直理论,通过分析钢轨顶弯矫直条件,推导出钢轨反向弯曲挠度与顶弯支距的关系式,并应用于尖轨顶弯调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计算得到的钢轨反向弯曲挠度进行尖轨矫直,矫直后及放置24 h后尖轨的平直度均满足TB/T 412—2020《标准轨距铁路道岔》的要求。采用该方法可以大幅提高顶弯质量和工作效率。

    2024年08期 v.64;No.606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 小号码道岔尖轨转换的仿真计算及验证

    刘高岩;闫尧;

    小号码道岔自由段长度短,牵引点数量少,因此其扳动力较大。为研究尖轨动程对小号码道岔扳动力的影响,解决小号码道岔扳动力过大的问题,本文建立某小号码单开道岔曲线尖轨实体模型和有限元模型,根据尖轨实际转换过程设定其约束条件和仿真工况,对尖轨转换过程中的等效应力和扳动力进行计算,并通过现场试验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尖轨动程越大,其等效应力和最大扳动力也越大,最大扳动力与尖轨动程成线性关系;动程的大小直接影响尖轨的整体受力状态和扳动力,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减少动程可改善尖轨的使用状态;本文建立的尖轨转换模型与现场测量结果接近,合理可靠,可为道岔相关结构的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2024年08期 v.64;No.606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 CN1/18道岔辙叉轨件力学响应特征及裂纹整治方法

    谭社会;王凯;管曙刚;

    针对CN系列道岔在不利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心轨、翼轨及叉跟尖轨伤损等问题,建立CN1/18道岔辙叉轨件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其力学响应特征;采用容许应力法分析验证病害产生原因,根据轨件受力状态提出了相应整治措施。结果表明:心轨和叉跟尖轨薄弱断面应力较大,有加工缺陷或划痕硌伤的条件下可能出现应力集中;准静态荷载作用下,翼轨强度满足要求,但安全余量较小,在长期服役条件下可能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出现钢轨伤损,导致裂纹萌生和断裂。对于心轨,应加强凸缘和轨底交角位置的目视检查和涡流探伤,及时开展人工打磨整治或换轨处理;对于翼轨,应及时开展专项探伤,做好内倾的检查和调整;对于叉跟尖轨,应及时开展磁粉探伤,发现裂纹时须进行换轨处理。

    2024年08期 v.64;No.606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客专线道岔曲股开通时长短心轨轨腰与顶铁间隙变化规律

    蒋荣国;

    道岔曲股开通时,可动心辙叉的长短心轨轨腰与顶铁间隙过大会对长短心轨组件的受力造成不利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曲股开通时客专线12号、18号道岔长短心轨轨腰与顶铁的间隙进行模拟分析,研究间隙的变化规律,为厂内道岔组装执行TB/T 3307.1—2020《高速铁路道岔制造技术条件第1部分:制造与组装》标准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厂内实测数据基本相符,采用有限元模拟可动心辙叉由直股到曲股开通时轨腰与顶铁的间隙变化情况是可行的。考虑客专线12号道岔长短心轨115#顶铁间隙曲股开通时变化超过了3 mm,建议对客专线12号道岔长短心轨结构进一步研究及优化。

    2024年08期 v.64;No.606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 基于立体视觉技术的岔区钢轨爬行检测方案

    刘心成;杨维一;赵闻强;王艺臻;

    道岔区钢轨爬行病害会对铁路运营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当前人工检测手段存在巡检效率低、精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将立体视觉检测系统搭载到移动平台,开发钢轨爬行自动检测机器人、算法模型和检测标靶,通过定位钢轨标靶并利用立体视觉系统拍摄路旁标靶计算坐标的方式,实现了视觉系统在运动状态下的高精度检测。针对道岔结构特性设计了道岔区钢轨爬行检测方案。道岔区尖轨爬行检测试验表明,在5 km/h速度条件下,重复性试验最大误差为0.19 mm,准确性试验最大误差为0.54 mm,满足毫米级检测精度要求,可在2 min内完成整组道岔的检测。钢轨爬行检测机器人具有运行速度快、检测精度高的特点,可实现铁路钢轨爬行的大范围巡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4年08期 v.64;No.606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 复杂条件下道岔主要病害的整治措施

    王阿利;

    高海拔、强紫外线、冻土等复杂环境及线路条件对道岔现有结构、扣件系统、跨区间无缝线路等关键技术的适应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提高道岔产品的安全性能,减少缺氧环境下的维护作业量,本文调研了复杂条件下道岔的主要病害,并提出针对性整治措施。主要措施包括:通过优化道岔平面线形和尖轨结构、材质、制造工艺,延长曲线尖轨的服役寿命;通过优化辙叉结构、材料成分及制造工艺,解决心轨裂纹及剥落掉块问题;通过采用岔枕预埋铁座式扣件、加强型Ⅱ型弹条及弹性夹,提升扣件系统稳定性能;通过采用防护电务整体式岔枕,顶铁和间隔铁预留融雪加热条安装空间,避免冰雪及异物干扰电务转换系统,改善了工电接口;通过采用60AT2钢轨、辊轮装置,对台板进行减摩处理,减小了道岔扳动力;通过设置螺栓防松机构,减少了道岔维护作业量。

    2024年08期 v.64;No.606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 道岔产品认证问题梳理及优化举措

    杨威;

    针对道岔产品认证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中国铁路专用产品认证制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着重阐述了铁路道岔产品在认证管理中的关键地位;分析了道岔产品认证管理的相关政策和规则,包括铁路产品认证管理办法、采信目录、道岔产品认证规则等;针对道岔产品认证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标准不一致、抽样组合复杂、图纸型号繁冗、准入条件较为严格等;分析了道岔产品认证优化举措,主要包括单元划分优化、抽样方案优化、配合推进道岔统型工作、降低准入门槛等。这些优化举措有助于提高道岔产品认证的效率和质量,推动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率的提升。

    2024年08期 v.64;No.606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 哥伦比亚波哥大有轨电车54E1钢轨6号单开道岔研制

    耿超;樊小平;赵晨;彭轩;

    哥伦比亚波哥大双线有轨电车线路全长39.66 km,为满足项目的运行需求,研究设计了54E1钢轨6号(R50 m)单开道岔。根据项目给定的道岔前长、后长及全长要求,结合城市轨道常用道岔的特点及参数要求,选择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的参数和线型,尖轨采用断面为54E1A1的钢轨,尖轨跟端采用具有一定弯曲变形能力的结构,尖轨尖端藏于基本轨轨头下颚(藏尖值为3 mm)。为满足无缝线路的要求,采用爆炸硬化焊接高锰钢辙叉。扣件结构为分开式Ⅱ型弹条扣件,为减少牵引点两侧基本轨外倾和减少轨距扩张,在基本轨外侧设置轨撑。

    2024年08期 v.64;No.606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桥梁与结构工程

  •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施工关键技术

    赵健业;袁茂均;周筱航;孟鑫;

    我国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建造技术不断取得创新突破,对世界拱桥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掌握该桥型最新发展动态,探究其跨径不断突破背后的技术创新,文章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施工重难点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大跨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在施工中存在劲性骨架拼装难度大、管内混凝土泵送困难、外包混凝土浇筑风险高及养护困难等问题;从拱座、劲性骨架、管内及外包混凝土、墩台、主梁等施工过程提出了大跨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的施工要点。针对关键施工工序,明确了对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为大跨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的高质量施工提供指导;对于更大跨度的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建造,展望了钢骨架自动化焊接、大体积混凝土自生变形控制、施工期多参数监控等新技术的应用前景。

    2024年08期 v.64;No.606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 高速铁路桥梁装配式一体化设计建造关键技术

    吴长发;刘凯;侯宇飞;冯沛;张帅;

    对于高速铁路装配式一体化桥梁,含上部结构预制箱梁装配式桥面系和下部结构装配式桥墩及大直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Prestressed High-strength Concrete,PHC)管桩,国内外高速铁路桥梁尚无一体化应用先例。以京雄城际铁路为工程背景,开展桥梁装配式一体化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应用实践,从各装配式结构的设计方案、施工工艺及现场试验验证等方面开展研究。对全装配式桥梁与邻近常规工法施工桥梁的运营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装配式一体化桥梁结构完全满足高速铁路运行安全性、平稳性等方面要求,结构安全可靠。

    2024年08期 v.64;No.606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 凿毛植筋新老混凝土结合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李逢林;唐亚东;王苏;张晓华;王强斌;卢文良;

    新老混凝土结合面是结构整体受力,尤其是剪切受力的关键。以植筋率(0.17%、0.34%、0.51%)和植入钢筋深度(10、15 cm)为变量,制作5组10个Z形试件进行剪切试验,分析植筋率和植入钢筋深度对新老混凝土试件剪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植筋及整体浇筑试件的破坏面上均伴有骨料剪断和砂浆-骨料脱黏现象,呈典型的脆性破坏特征;植筋试件开裂后,抗剪承载力主要由结合面植入钢筋承担;增加植筋率及植筋深度,试件抗裂性能及抗剪强度均有所提高;整体浇筑试件的开裂、极限剪应力分别为2.98、7.22 MPa,是所有试件的最大值,表明整体浇筑试件的抗裂性能最优,抗剪强度最高。

    2024年08期 v.64;No.606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 大跨度钢箱梁铁路悬索桥车桥系统气动特性风洞试验研究

    戴金元;封周权;万田保;王东绪;华旭刚;

    为研究大跨度钢箱梁铁路悬索桥车桥系统气动特性,利用水平和竖向两套三分力测试装置,对一座大跨度钢箱梁铁路悬索桥进行节段模型测力风洞试验。研究不同风攻角下桥面无车、不同位置有单列车、双车共存时车辆和桥梁的气动特性及其相互影响,得到不同车桥组合下车辆与桥梁的气动力。试验结果表明,车桥间的气动干扰较为明显,列车会增大主梁的阻力系数,改变桥梁升力系数的变化趋势,且单列列车位于背风侧时主梁的气动性能最差,最大阻力系数增加了191%。同时,两辆列车之间存在一定的气流干扰,背风侧列车受迎风侧列车影响较大,其横向力系数显著下降,但竖向力系数和扭矩系数所受影响不大。

    2024年08期 v.64;No.606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 高铁大跨度长联连续钢桥铺设无砟轨道的适应性

    李铭伟;刘凯;张上;李永兴;

    雄安—商丘高铁黄河桥主桥(60+80+4×260+280+80+60) m连续钢桁梁柔性拱桥上铺设无砟轨道,具有结构构造复杂、跨度大、联长长、温度敏感性高等特点。本文以该桥为对象,研究高铁长联大跨度连续钢桥桥上铺设无砟轨道的适应性。采用MIDAS/Civil建立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对竖向刚度、梁端转角、桥面系结构构造、梁端伸缩装置及车-线-桥耦合振动动力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钢桁梁柔性拱的结构可为无砟轨道提供较大的竖向刚度,保障安全行车的平顺性;采用较短边跨组合可有效减小梁端转角;设置断缝的混凝土桥面板轨面平顺性优于不设置断缝的连续桥面板;在相同抗剪安全系数的情况下,混凝土垫层与钢桥面板之间的连接采用圆柱形剪力钉经济性优于PBL(Pretensioned Bolted Lock-up)剪力键。通过梁端变形计算,建议选择伸缩量为±600 mm的钢轨伸缩调节器,可满足本桥梁端变形要求;通过车-线-桥耦合振动动力仿真分析,列车各项动力性能指标及乘坐舒适性均满足规范要求。

    2024年08期 v.64;No.606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隧道与地下工程

  • 富水隧道排水方式与隧底水压力分布特征

    王辉;

    针对一座铁路富水隧道基底结构出现的翻浆冒泥病害,对该隧道进行了无损检测,并对病害种类、成因进行了分析。在隧道内分别设置排水井和排水沟,建立了隧道三维渗流分析模型,对不同措施的排水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避车洞内设置排水井(两侧排水井法),其间距越大仰拱底面最大水压力越大;排水井单侧间距超过60 m、双侧错开布置时,排水效果不明显。在隧道中线设置排水井(中心排水井法),当排水井间距小于5 m时,仰拱底面最大水压力随中心排水井间距的增加呈线性增大趋势,且增速较大;排水井间距超过5 m后,仰拱底面最大水压力增速降低;中心排水井间距越小,排水效果越明显;中心排水井的排水效果不如两侧排水井。在隧道两侧和中心分别设排水沟时,随着排水沟深度的增加,仰拱底面最大水压力呈非线性递减趋势;当排水沟深度小于1.0 m时,最大水压力降速较快;排水沟深度超过1.0 m后,最大水压力降速逐步变缓;排水沟越深,排水效果越明显;中心排水沟的排水效果不如两侧排水沟。从施工可行性、经济性以及排水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该隧道设置排水井要优于排水沟。

    2024年08期 v.64;No.606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 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高速铁路桥梁关键技术

    卢裕杰;王伟;刘彦文;贾萱;

    以苏州桐泾路北延工程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沪宁高速铁路(上海—南京)桥梁桩基为工程背景,对隔离桩+MJS(Metro Jet System)注浆加固综合地层处置措施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穿越过程的施工控制措施进行了实践检验。结果表明:综合地层处置措施能有效控制桥梁墩台的变形,可降低至不采取措施时的6%~10%,并满足不超过2 mm控制值;结合控制盾构掘进参数、同步注入克泥效等施工主动控制措施,盾构左线、右线穿越期间桥梁墩台变形稳定,其各方向实测最大位移均未超过0.5 mm。隔离桩+MJS注浆加固综合地层处置措施有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2024年08期 v.64;No.606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 软土地区盾构小角度下穿箱形隧道的变形与控制

    于全胜;刘颖;马小龙;冀叶涛;孟灵波;盛鲁腾;何运清;程雪松;

    以天津地铁4号线盾构隧道小角度、近距离下穿运营的地铁1号线明挖箱形隧道为工程背景,分析了下穿施工阶段既有隧道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变化情况,并对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左线、右线先后下穿引起的既有隧道纵向沉降曲线分别呈V形、U形,右线下穿引起的既有隧道沉降较左线引起的大;与双洞盾构隧道正交下穿既有隧道工程相比,小角度下穿引起的既有隧道纵向沉降曲线的沉降槽宽度显著增大;随着盾构掘进,既有隧道水平位移的方向由逆着盾构掘进方向转变为朝着盾构掘进方向;二次注浆对于控制既有隧道竖向位移、水平位移效果较好。

    2024年08期 v.64;No.606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隧道衬砌厚度及混凝土用量计算方法

    刘红峰;

    为实现施工过程中隧道衬砌厚度控制,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激光扫描点云的隧道衬砌厚度及混凝土用量计算方法。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隧道毛洞、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内表面的三维点云,对这些数据进行坐标转换、切割处理,并根据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衬砌的计算厚度及混凝土用量。经现场试验验证,本文的计算方法能够快速计算出衬砌厚度及混凝土用量,并能确定衬砌超厚、欠厚的位置;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的混凝土计算用量与实际用量分别相差0.90%、0.59%。本文的计算方法准确、有效,能够用于施工期间隧道衬砌厚度和混凝土用量的实时检测。

    2024年08期 v.64;No.606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路基与地基基础

  • 强发育岩溶区桩板路基结构力学性能试验

    张磊;

    强发育岩溶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设计施工中,岩溶地层稳定性与路基沉降控制是保障列车运营安全的关键。桩端嵌岩的桩板路基结构是一种适用于岩溶强发育区的路基设计方案,既可解决岩溶顶板附加荷载问题,又能有效消除覆盖土层的压缩沉降。为研究强发育岩溶区无砟轨道桩板路基结构的力学性能,依托高速铁路车站路基开展现场试验,综合分析列车动荷载在路基本体中的传播衰减规律以及桩板结构动静力学承载特征。结果表明:300~350 km/h运行条件下,列车动荷载总体沿45°方向向下传递,主要影响路基面以下5.0 m范围,且在路基基床2.7 m范围内作用效应相对较大;路基本体内列车动荷载实测值小于常规土柱静荷载等效方法计算结果,TB 10001—2016《铁路路基设计规范》方法偏于安全;实测桩板路基板下地基存在一定的地基反力,对承载板受力较为有利;岩溶塌陷风险较小的桩板路基结构设计中,可适当考虑板下地基反力作用,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2024年08期 v.64;No.606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 千枚岩及灰岩路基填料击实特性试验研究

    罗佳;杨长卫;徐贤青;包杰;马洪生;丁选明;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以千枚岩和灰岩为主的路基填料难以直接使用的问题,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千枚岩和灰岩开展室内击实试验并进行正交分析,探讨击实过程中填料压实度的主控影响因素并得到压实最优组合。结果表明:千枚岩的最优含水率在4%~6%,灰岩的最优含水率在6%~8%;击实试验中击实98次对土样的压实度改变率影响最大;与路基施工所用的强弱振碾压组合相结合,计算出能满足目标压实度的最优组合模式为强振8遍、弱振2遍。

    2024年08期 v.64;No.606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 改良红黏土的强度和崩解特性及其微观机理

    张炳晖;段睿;谢艳华;韩伟超;刘帅宇;

    为探究土体强度特性与崩解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土体压实度和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高分子生物聚合物瓜尔胶(Guar Gum)掺量两种方法对红黏土进行改良。开展不同压实度与瓜尔胶掺量改良红黏土的直剪试验、崩解试验及扫描电镜试验,研究分析了压实度以及瓜尔胶掺量对红黏土崩解特性及其抗剪强度的影响,并揭示了其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增大压实度与掺入瓜尔胶可以有效提高红黏土的力学性质以及抗崩解性。随着压实度增大,试样黏聚力呈线性增长,内摩擦角有小幅度升高;掺入瓜尔胶对土体的内摩擦角与黏聚力均有较大提升。经过瓜尔胶改良后的红黏土最终崩解率明显降低,当掺量为0.25%时,试样不再发生崩解;增大压实度与掺入瓜尔胶两种方法都能提高土体黏聚力,增大内摩擦角,使土体粒间吸引力变强,从而提升土体的强度与抗崩解性能;与提高土体压实度相比,红黏土中掺入瓜尔胶对提升红黏土的水稳性有更好的效果。

    2024年08期 v.64;No.606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锚拉刚性桩锚索预应力取值试算法

    龚道平;王泗;方强;李慧丽;胡新红;

    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计算中,锚索初始预应力的取值对抗滑桩的内力调整、桩顶位移控制及长期工作状态下锚索拉力大小均存在较大影响。本文在总结已有的锚索预应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锚索-抗滑桩的变形协调原理,提出了试算法的基本思路。利用Matlab平台编制计算软件,求解变形协调方程,得到与不同初始预应力对应的锚索拉力,再根据锚索拉力增量变化曲线、抗滑桩弯矩变化曲线、桩顶位移控制等条件综合确定锚索初始预应力值,其值约为抗滑桩滑坡推力的11%。

    2024年08期 v.64;No.606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 路基填土挤扩锚杆现场试验研究

    王安福;张玉芳;廖小平;牛文庆;聂希亦;

    以汕湛(汕头—湛江)高速公路揭博(揭西—博罗)段的水毁边坡应急抢险工程为依托,开展了路基填土挤扩锚杆现场试验,对比研究了普通锚杆、单盘挤扩锚杆和双盘挤扩锚杆结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普通锚杆其锚固段前3 m(自锚杆自由段与锚固段接触点起向锚固段延伸至3 m)承受的拉力占比为33.35%;单盘锚杆锚固段前3 m承受的拉力占比为56.65%,双盘锚杆锚固段前3 m承受的拉力占比为61.50‰;单盘锚杆实测极限抗拔承载力为普通锚杆的1.89倍,双盘锚杆为普通锚杆1.73倍;单盘锚杆、双盘锚杆与普通锚杆相比塑性位移占比较低,变形控制效果良好;单盘挤扩锚杆和双盘挤扩锚杆具有良好的工作特性,适合于承受较高荷载的工程应用。

    2024年08期 v.64;No.606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 建筑基坑施工对邻近城际铁路联络线路基变形的影响

    孙宏伟;

    廊坊东—北京新机场站城际铁路联络线工程位于松软土地区。采用数值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对邻近铁路商业楼基坑降水、基坑开挖、商业楼施工、铁路铺轨及通车等阶段进行模拟,分析基坑施工对邻近城际铁路联络线路基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坑施工引起的铁路路基水平位移较小,累计沉降在32.1~33.6 mm,满足路基工后沉降不超过150 mm的控制要求;基坑降水及开挖施工阶段铁路路基沉降最大,占总沉降的84.5%。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和工程实际情况,提出了基坑外侧明排降水、基坑分段开挖支护、四个基坑同步对称施工、邻近铁路路基变形监测等基坑设计和施工建议。

    2024年08期 v.64;No.606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工程材料及其他

  • CRTSⅡ型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沥青老化程度及影响

    张旭;刘相会;窦东斌;王珊;刘竞;

    从我国南方一高温多雨地区服役13年和北方一寒冷干燥地区服役11年的运营高速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中取样,提取沥青组分,进行沥青流变性能测试、组分分离、红外光谱分析以及充填层力学性能和抗冻性能测试,研究沥青老化程度及其对充填层服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北方服役11年充填层中沥青相比,南方服役13年充填层中沥青的复数剪切模量、车辙因子、G-R参数、蠕变劲度模量、沥青羰基指数和亚砜基指数均较大,重质成分含量较多,轻质成分含量较少,说明南方服役13年充填层中沥青老化程度更高,但是两个地区充填层中沥青的G-R参数值均小于180,蠕变劲度模量均远小于300 MPa,蠕变速率均大于0.30,说明两个地区沥青老化程度均较低;两个地区充填层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剥落量均满足暂行技术条件要求,说明沥青现有老化程度对充填层力学性能与抗冻性能影响较小,两个地区充填层仍具有良好的服役性能。

    2024年08期 v.64;No.606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 青岛轨道交通R3线车站用高耐久性清水混凝土配制技术

    蔺威威;谷坤鹏;何洪帅;黄哲源;

    依托青岛轨道交通R3线,根据清水混凝土构件的技术要求选取原材料,开展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分析单掺矿粉,双掺矿粉+粉煤灰,三掺矿粉+粉煤灰+硅粉对清水混凝土性能和外观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单掺矿粉和双掺矿粉+粉煤灰相比,三掺矿粉+粉煤灰+硅灰可大幅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保障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大幅降低电通量,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和外观质量。采用三掺矿粉+粉煤灰+硅粉的掺入方式,设计了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配合比并配制了混凝土。经测试,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工作性能均良好;含气量在2.3%~2.4%,满足技术要求;抗压强度满足各自强度等级要求;28 d电通量在420~480 C,耐久性能好;外观颜色均匀,光泽度好,无明显气泡。配制的清水混凝土在青岛地铁R3号线两河站和灵山卫站中得到应用,各个部位清水混凝土外观质量满足JGJ 169—2009《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要求,工程应用效果良好。

    2024年08期 v.64;No.606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 成昆铁路龙门沟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鲜一丁;

    成昆铁路及复线均以桥梁形式跨越龙门沟,面临泥石流冲击掩埋风险。针对这一问题,基于现场调查、无人机航拍、遥感解译等方法,揭示了西南复杂山区泥石流分区及物源特征;基于雨洪法开展了百年一遇降雨频率下泥石流动力学参数计算,获取了龙门沟泥石流在成昆铁路及复线处的流速、流量、冲起高度、爬高、整体冲击压力、块石冲击力及一次固体物质冲出量等动力学特征参数;基于指标体系法开展龙门沟风险评估,得到泥石流发生概率及严重程度,从而确定泥石流危险性等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工程防治建议,研究成果可为中国西南山区铁路泥石流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2024年08期 v.64;No.606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 声明

    <正>据有关方面反映并经编辑部核实,一些不法分子假冒《铁道建筑》杂志社名义,以虚假网站形式,仿冒本刊主办单位、主编、征稿须知等等信息欺骗广大作者。现有关部门已就此介入调查,通过法律途径向假冒者追究相应的责任,维护科技出版秩序,维护本刊和作者、读者的权益。

    2024年08期 v.64;No.606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