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建筑

访问量:578395

特稿

  • 高速铁路车辆-轨道垂向耦合振动分析

    张彦博;刘秀波;魏剑梅;陈茁;

    基于周期性结构振动理论,分别建立无砟轨道有限元模型和车辆-无砟轨道有限元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锤击试验,分析了车辆耦合作用对轨道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轨道长度、扣件刚度、扣件阻尼、扣件间距、轮对位置和转向架轴距对轨道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钢轨采用梁单元模型可以准确反映出Pinned-Pinned共振特征;无车辆耦合作用时,轨道出现了199 Hz的轨道一阶垂向弯曲共振峰和由周期性支撑导致的966 Hz的Pinned-Pinned共振峰,扣件阻尼、轨道长度和扣件间距基本不会影响轨道一阶垂向弯曲共振频率,扣件阻尼和刚度基本不会影响Pinned-Pinned共振频率,轨道长度大于42.9 m后轨道长度对Pinned-Pinned共振频率影响较小,扣件间距是影响Pinned-Pinned共振频率的关键因素,扣件刚度是影响轨道一阶垂向弯曲共振频率的关键因素;车辆耦合作用会影响轨道振动特性,轨道出现了P2共振峰和二阶—五阶垂向弯曲共振峰,扣件阻尼、扣件刚度、轮对加载位置和扣件间距对该5阶共振频率的影响不大,转向架轴距是影响该5阶共振频率的关键因素。

    2024年07期 v.64;No.60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高速铁路大跨度特殊结构桥梁检定评估发展现状与展望

    马慧君;宋楠;李林杰;张勇;

    高速铁路桥梁占线路里程比例近半,为跨越障碍专门设计、建造的特殊结构桥梁数量逐渐增多。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如何检测评估大跨度特殊结构桥梁技术状态成为设备管养单位的技术难题。本文通过调研高速铁路大跨度特殊结构桥梁检定评估时面临的问题,结合开通运营前及运营期发现的典型缺陷及病害,在分析高速铁路桥梁结构及服役特点的基础上,开展运营高速铁路大跨度特殊结构桥梁检定评估技术研究,提出适用于高速铁路大跨度特殊结构桥梁的检测技术、检定评估模式以及检定评估内容。项目实践及专家研讨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大跨度特殊结构桥梁检定评估工作宜以动载测试为主、静载测试为辅,以结构变形测试为主、应力测试为辅,以控制杆件和构造的局部测试为主、整体性能测试为辅,可根据其结构特点对关键构造及易损部位开展专项测试。

    2024年07期 v.64;No.605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 基于工程类比的盾构下穿高速铁路路基沉降预测及控制措施

    顾相涛;岳祖润;孙铁成;胡田飞;公宝兴;林长权;

    以石家庄地铁4号线盾构隧道下穿京广高速铁路路基段为工程背景,通过选取具有相似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的石家庄地铁2号线K24+108处进行工程类比,对盾构施工引起的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不同地层损失率下的路基沉降,并探讨了袖阀管注浆技术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工程类比法能够有效预测未施工的地铁4号线下穿高速铁路段的路基沉降;建议在下穿段前方60~120 m设置试验段调整掘进参数,并将地层损失率控制在0.75%以内;施工中结合信息化施工监测和盾构主动控制技术,可将路基沉降控制在5 mm以内。本研究为类似工程提供了一种快速、经济的沉降预测和控制方法,对保证高速铁路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7期 v.64;No.605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线路与养护维修

  • 新建有砟高速铁路精捣各阶段轨道平顺性改善区间回归分析

    王宏昌;时瑾;张雨潇;

    结合我国一新建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精捣维修实例,梳理了有砟高速铁路精捣作业流程及施工要求,收集了多个精捣作业阶段的轨道动态检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充样本量的Bayes Bootstrap方法,统计分析了新建高速铁路精捣作业各阶段轨道质量指数(Track Quality Index,TQI)、高低、轨向、水平、三角坑的均值及其置信水平为95%的置信区间上下限,并采用对数函数拟合了各阶段轨道平顺性数据均值和置信区间上下限的回归曲线。选取同一线路不同里程区间的实测数据进行了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各作业阶段的实测TQI平均值均位于回归分析得到的TQI改善区间内,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反映同一线路条件下精捣各阶段轨道平顺性改善趋势的一般状态;当TQI高于改善区间上限时,须提升精捣作业质量。

    2024年07期 v.64;No.605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温升作用下ECC修复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宽窄接缝的损伤机理

    高宏玉;陈进杰;陈龙;蔡嘉升;玄天智;

    为了探究采用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ECC)修复宽窄接缝时,纵连板式无砟轨道宽窄接缝在整体温升荷载下的损伤演化规律,建立含层间内聚力和ECC宽窄接缝拉压非线性本构模型的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三维数值模型,分析宽窄接缝采用ECC和C55混凝土时轨道板与宽窄接缝层间损伤、宽窄接缝损伤的差异,研究不同ECC材料参数下宽窄接缝的损伤机理,提出了合适的ECC力学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在50℃温升荷载作用下,相比于C55混凝土,常规ECC可使宽窄接缝总刚度损伤降低51%,受拉损伤因子降低88%,垂向位移减小34%;提高ECC抗拉和抗压强度均可以有效减小受压、受拉损伤因子及接缝纵向位移,ECC抗拉强度由3 MPa提高至5 MPa时,受压、受拉损伤因子降幅分别约45%、50%,ECC抗压强度由30 MPa提高至60 MPa时,受压、受拉损伤因子降幅分别约51%、44%。建议采用ECC修复宽窄接缝损伤时,ECC抗拉强度取5 MPa,抗压强度取50~60 MPa。

    2024年07期 v.64;No.605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SA60-1800型钢轨伸缩调节器健康监测研究

    夏海涛;谭社会;施逸群;

    为掌握SA60-1800型钢轨伸缩调节器服役状态变化规律,以千米级公铁大桥铺设的SA60-1800型钢轨伸缩调节器为研究对象,基于监测内容空间尺寸关系,采用关联监测、关联补偿方式开展固定钢枕间距、梁缝、尖轨与基本轨相对位移等10项内容的监测,降低传感器布设数量,减少对设备管理单位日常检修影响。结果表明:固定钢枕随温度变化有规律性位移,导致固定钢枕间距(D值)与梁缝的差值规律性变化,D值随温度变化率略小于梁缝随温度变化率;固定钢枕两端间距随温度变化不完全同步;固定钢枕随温度变化存在规律性翻转。建议重点关注调节器固定钢枕、可动钢枕、基本轨、长短枕过渡处运行状态,在数据呈异常或不符合设计运行规律时应上道开展检修;定期进行引桥处长枕捣固作业,增加该处道床纵向阻力;定期针对引桥基本轨进行清洁和涂油,确保基本轨滑动正常。

    2024年07期 v.64;No.605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 大跨度高速铁路桥梁端伸缩装置区段车轨动力响应

    陈嵘;薛旻;张浩然;王巍钦;刘凯;吕涛;

    为了确保大跨度高速铁路桥梁端伸缩装置区段列车安全运营,通过建立梁端伸缩装置区段车辆-轨道刚柔耦合模型,研究了不同伸缩量、不同车辆行驶速度下梁端伸缩装置各部件动力响应变化规律,并对随机不平顺激励叠加梁端刚度不平顺下车辆运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梁端伸缩装置各部件动力响应整体随车速增加而呈增大趋势,且各部件垂向加速度随车速变化较大;不同伸缩量下梁端伸缩装置区域钢轨及可动钢枕动力响应整体随梁缝扩大而呈增大趋势,且可动钢枕垂向位移及伸缩装置各部件垂向加速度随伸缩量变化较大;施加随机不平顺后,轮重减载率在车速420 km/h时出现超限情况,钢轨垂向位移在拉伸300~500 mm状态、车速330 km/h时出现超限情况。

    2024年07期 v.64;No.605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弹性分开式扣件设置多层弹性垫层的合理性探讨

    王敏;肖俊恒;王钊;丁洪雷;孙善治;

    以城市轨道交通中常用的DTⅥ2型扣件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测试轨下弹性垫板、铁垫板下弹性垫板的静刚度以及组装后的扣件系统组装静刚度,分析道钉紧固扭矩、铁垫板下弹性垫板材质等对扣件系统组装静刚度的影响,研究弹性分开式扣件设置多层弹性垫层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道钉紧固后,铁垫板下弹性垫板静刚度随道钉扭矩增加而增大,且增幅较大,垫板弹性损失严重;扣件系统组装静刚度随螺旋道钉扭矩增加而增大,但增幅不大;当道钉扭矩T=200 N·m时,铁垫板下弹性垫板不再提供弹性,此时将铁垫板下弹性垫板更换为绝缘缓冲垫板,扣件组装静刚度基本无变化。因此,弹性分开式扣件设置多层弹性垫层并不合理。

    2024年07期 v.64;No.605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 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下地铁轮轨接触特性

    朱爱华;李嘉祺;孟宇轩;杨建伟;白堂博;

    为探究地铁车轮型面动态变化与轨底坡设置的关系,跟踪测试了运行里程5万、8万、14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研究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时的轮轨接触特性;以车辆动力学理论为依据,根据实测地铁车辆参数,建立了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建立了轮轨滚动接触计算模型;以轮轨接触点和接触位置、滚动圆半径差、接触角、等效锥度、蠕滑率、接触斑面积和最大接触压力作为轮轨接触几何和力学性能指标,分析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对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LM标准型面和5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与1/20轨底坡匹配时轮轨接触点分布均匀;随着运行里程增加,车轮磨耗型面变化,轮轨接触恶化,轮对横移量4 mm下,8万和14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与1/20轨底坡匹配时各指标出现断点。

    2024年07期 v.64;No.605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 市域(郊)铁路规划选线相关问题探讨——以上海示范区线为例

    陶叶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域(郊)铁路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家对于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政策,随后以上海示范区线为案例,深入分析了市域(郊)铁路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和选线原则。市域(郊)铁路不仅能够加强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区域的快速通达性,还能促进沿线土地开发和城市外围组团的发展。通过对上海示范区线的线网分析、功能定位、选线研究以及前期要素保障的详细探讨,本文强调了市域(郊)铁路规划选线对于实现线路功能、满足城市发展战略和支撑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市域(郊)铁路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交通出行结构和缓解交通拥堵的积极影响,为我国市域(郊)铁路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07期 v.64;No.605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桥梁与结构工程

  • 应用高强预应力体系的简支箱梁结构设计及影响分析

    李清池;石龙;苏永华;马建举;

    为研究应用高强预应力体系对高速铁路简支箱梁结构设计及受力性能的影响,分析国内已发布的标准通图中适应1 860 MPa预应力强度等级梁体的构造尺寸参数特征,在满足构造要求的基础上拟定适应2 200、2 300、2 400 MPa级高强预应力体系的梁体跨中截面腹板厚度及底板厚度;建立线单元及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分析采用高强预应力体系的简支箱梁运营阶段及运梁阶段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预应力强度等级提高,腹板和底板构造尺寸减小,采用所拟截面的梁体运营阶段各受力性能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同时梁体的预应力度、残余徐变上拱度有所增加,梁体抗弯刚度、抗扭刚度有所减小,抗弯强度无明显变化;运梁车荷载作用下梁体最大主拉应力随着优化后腹板和底板尺寸减小而增大,在所拟截面下,梁体的腹板、底板厚度的减小值须有所限制,以保证施工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横向受力性能。

    2024年07期 v.64;No.605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 碳纤维格栅网-UHPC增强RC连续梁负弯矩区裂缝性能研究

    郭东升;刘慈军;张冠华;何化南;赵育鹏;

    为研究碳纤维格栅网-UHPC(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增强RC(Reinforced Concrete)连续梁负弯矩处的抗裂性能,设计7根配置不同的UHPC及碳纤维格栅网的试验梁,进行五点弯曲加载试验,分析碳纤维格栅网和UHPC的掺入、碳纤维格栅的网格尺寸、格栅的层数以及UHPC的铺设厚度等参数对负弯矩区开裂荷载和裂缝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适合碳纤维格栅网-UHPC增强的钢筋混凝土梁平均裂缝间距、裂缝宽度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试验梁的裂缝呈细且密的特点,有别于普通RC梁的裂缝少,宽度大;与普通RC梁相比,单独设置碳纤维格栅网、UHPC增强的试验梁负弯矩区段的开裂荷载分别提升了28.6%、85.7%,同时设置碳纤维格栅网和UHPC增强的4个试验梁分别提升了114.3%、128.6%、142.9%、171.4%;碳纤维格栅网格尺寸的减小、碳纤维格栅层数的增加、UHPC铺设厚度的增加均可以提高抗裂性能,并且使裂缝数量显著增加,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明显减小。本文基于现有的国内外规范提出的适合碳纤维格栅网-UHPC联合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的平均裂缝间距、裂缝宽度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准确性。

    2024年07期 v.64;No.605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铁路上承式连续钢桁梁桥的静力性能

    荣峤;

    南昆线(南宁—昆明)八渡4号桥主桥结构形式为2×64 m单线上承式栓焊连续钢桁梁桥,侯月线(侯马—月山)浍河特大桥主桥结构形式为3×64 m单线上承式栓焊连续钢桁梁桥,两座铁路桥梁设计图号均为贰桥0003,设计荷载为中-活载。为了检验该类桥梁的承载能力及整体刚度,分析其检验评价方法,对两座桥梁进行了静载试验,并将静载试验数据、理论计算值与规范限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座钢桁梁桥的承载能力及整体竖向刚度满足规范要求,测试支座活动正常,符合现有状态下的使用运营要求,但该图号钢桁梁的杆件承载能力储备及梁体竖向刚度储备不高。

    2024年07期 v.64;No.605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 六线钢箱叠合拱桥减振降噪方案研究

    暴环宇;张上;

    北京铁路枢纽丰台站改建工程高架层采用平层六线钢箱叠拱桥跨越北京西四环路。桥梁位于北京都市区,采用全钢结构,且桥上运行六线铁路,列车通过频繁,须开展结构降噪研究。基于统计能量分析法进行结构噪声的预测,得到桥梁附近不同位置的A计权声压级,本桥在列车通过时,声压级为62.0~78.9 dB(A),结构辐射噪声突出,随着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增加,结构辐射噪声衰减明显。桥梁各部分辐射的声压级大小规律为纵梁腹板>桥面板>纵梁下翼缘板。同时提出了采用约束阻尼层降低结构噪声的方案,桥梁敷设约束阻尼层后,场点噪声最多可降低4.3 dB(A),结构噪声降低了一半以上的能量,降噪效果明显。

    2024年07期 v.64;No.605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 连续钢桁梁健康监测系统优化及状态预警研究

    陈令康;袁亭亭;张志鹏;潘永杰;鞠晓臣;

    针对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庞大、维护困难这一问题,以某连续钢桁梁为研究对象,优化关键性指标,搭建大桥健康监测系统,监测内容包括结构特征监测及耐久性监测,建立信号采集与传输、阈值报警等模块,构建大桥精细化BIM+GIS(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模型。监测系统实现动态和静态数据综合采集与控制,包括结构应力、结构振动等动态信息及梁体挠度、支座位移、梁端转角、视频等静态信息,系统传感器反馈灵敏,数据采集准确稳定。分析监测数据发现桥梁各监测指标均小于阈值,且具有一定余量,满足桥梁设计要求,桥梁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2024年07期 v.64;No.605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高速铁路桥梁墩柱新型塑料模具的优化设计及应用

    孔德顺;孟芳汀;姜会增;

    针对高速铁路桥梁墩柱钢模具自身质量大、拼装和拆卸困难,以及户外易生锈等问题,本文设计制造了新型塑料桥梁墩柱模具。根据新型塑料模具的结构特征、受力规律和墩柱施工工艺,对新型塑料模具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确定了模具主要材料、抱箍配置结构、组装工艺和新型塑料模具结构。结合钢模具的施工工艺和新型塑料模具结构特征,确定新型塑料模具现场拼装和拆卸方法、桥梁墩柱施工工艺和该模具的墩柱质量验收标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新型塑料模具的模板、箍带和螺栓满足强度要求。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在保证桥梁墩柱施工质量的基础上,该模具自重小,能够降低拼装和拆卸难度、维护难度,提升了桥梁墩柱成品外观质量和桥梁墩柱施工效率。在降低桥梁墩柱施工难度和施工总成本的同时,实现了高铁建设施工节能降耗和绿色环保。

    2024年07期 v.64;No.605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隧道与地下工程

  • 西昆高速铁路隧道衬砌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孔文亚;周立新;王君楼;

    以在建西昆高速铁路(西安—昆明)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平整度不足和拱顶二次衬砌灌注不密实导致的衬砌施工质量问题,提出了初期支护七步喷射混凝土法和二次衬砌拱顶混凝土纵向连续灌注技术,并配套研发了铁路隧道衬砌质量监测和管理数字化信息系统。经缙云山隧道现场试验,采用七步喷射混凝土法可将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平整度控制在小于0.055,合格率达到95%,对初期支护平整度的控制效果明显;采用纵向连续灌注技术的216 m二次衬砌拱顶施工段中未发现衬砌质量缺陷,基本解决了拱顶衬砌脱空和不密实问题。铁路隧道衬砌质量监测和管理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应用,使西昆铁路沿线隧道工程每公里二次衬砌脱空数量由该系统使用前的3.06处降至0.38处,每公里不密实数量由2.17处降至1.42处,提高了隧道二次衬砌施工质量和综合管控能力。

    2024年07期 v.64;No.605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 高速铁路隧道接触网外置槽道整治方案及受力分析

    汪祥;夏裕栋;张朝阳;阳军生;

    为解决高速铁路隧道接触网下锚处预埋槽道质量缺陷,以湖杭高速铁路(湖州—杭州西)工程为依托,提出外置槽道整治方案。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外置槽道数值模型,分析外置槽道和后置锚栓的受力和变形。结果表明:在规定荷载作用下,外置槽道最大应力为104.1 MPa,最大变形为0.032 mm;后置锚栓最大轴力和剪力分别为9.65、1.08 kN;外置槽道和后置锚栓的受力、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将外置槽道方案应用于湖杭高速铁路槽道缺陷整治工程,实施效果良好,可在其他铁路隧道接触网预埋槽道缺陷整治工程中推广应用。

    2024年07期 v.64;No.605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 锚杆支护对砂泥岩地层铁路隧道仰拱变形及受力的影响

    赵进文;刘占博;王俊杰;张海龙;

    以成渝中线(成都—重庆)某砂泥岩地层隧道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研究锚杆支护参数对仰拱竖向变形、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仰拱处施加锚杆能有效提高支护结构与底部岩层的完整性,减小仰拱竖向变形及受力;单个锚杆有效控制面积对仰拱竖向变形、受力有影响,综合考虑推荐锚杆间距×排距为1.2 m×1.4 m,即单个锚杆有效控制面积为1.68 m2方案;随着锚杆长度增加仰拱竖向变形、受力均减小,但锚杆长度大于4.5 m后锚杆长度增加对仰拱变形、受力影响不明显。在依托工程仰拱处施加长4.5 m、间距×排距为1.2 m×1.4 m的锚杆,对仰拱竖向变形、受力的控制效果良好。施加锚杆支护后仰拱竖向变形、受力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际监测情况相符。

    2024年07期 v.64;No.605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基于预应力场分布的锚杆支护参数设计

    王耀华;豆留盼;余涛;满军;方勇;姚志刚;

    为优化隧道施工预应力锚杆支护参数,通过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Ⅳ级围岩条件下锚杆支护参数对预应力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紧力对锚杆预应力场的影响显著,预紧力越大,预应力场分布范围越大,锚杆主动支护作用越好;锚固长度过长会减小预应力场分布范围,锚固长度过短则不利于形成连续的压应力区,建议锚固长度取锚杆长度的30%~50%;锚杆间距越小预应力场叠加效应越明显,锚杆间距过小时在锚杆末端会出现拉应力区,建议锚杆间距取锚杆长度的42%。

    2024年07期 v.64;No.605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基于红外热成像的地铁隧道渗漏水病害智能识别

    李乐;沈晨雨;杜江波;王耀东;王尧;

    为了准确、高效检测出隧道渗漏水病害,本文提出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采集图像数据,采用结合MobileNet V2的U-Net模型进行地铁隧道渗漏水病害智能识别的方法。结合MobileNet V2的U-Net模型既继承了MobileNet V2的轻量化优势,又保留了U-Net在小样本数据集上良好的分割功能。将从我国南方一地铁隧道内采集到的878张红外热成像图作为原始数据,对数据进行分割标注预处理后,建立标签为地铁隧道渗漏水的数据集。将数据集按9∶1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本文方法进行渗漏水病害识别。结果表明:在保证识别精度的同时,计算参数量仅为原来的1/18,大幅降低了运算量;对小面积点状、中等面积条状和大面积复杂形状三类隧道渗漏水病害均有较好的识别效果;渗漏水区域和周围暗角均为蓝色时,采用传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比较容易受到暗角区域影响,而采用本文方法可以较准确识别渗漏水区域,说明本文方法识别效果优于传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值得推广。

    2024年07期 v.64;No.605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路基与地基基础

  • 路基冻胀-融化-沉降组合作用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变形损伤

    杨书生;王宏阁;宿宝忠;王占峰;张宝华;陈广生;

    对于我国季节性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病害,只考虑单一冻胀作用对无砟轨道结构的影响存在一定缺陷。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建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精细化分析模型,研究了路基冻胀-融化-沉降组合作用下无砟轨道结构的损伤机理和变形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冻胀作用,路基冻胀-融化-沉降组合作用能更加准确反映路基从冻胀到融化过程中轨道结构的变形和损伤;在冻胀-融化-沉降过程中,钢轨、轨道板、底座板三者垂向位移幅值均呈现先增大再减小而后反向增大的趋势;在路基融化回落至4 mm时,底座板和自密实混凝土以及下部路基表层的层间离缝位置均呈现从冻胀波峰两端到冻胀波峰中部的迁移;轨道板损伤只发生在路基冻胀阶段,底座板损伤发生在路基冻胀和融化阶段。

    2024年07期 v.64;No.605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大深度黄土压缩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袁中夏;牛迎国;李江月;孙军峰;王兴安;

    以中平(中卫─平凉)铁路扩能改造项目62个最大深度21.9~93.7m勘探点的625组土工试验数据为依托,根据物性指标分布特征将大深度范围内的黄土划分为三层,基于因子分析法研究了黄土物性指标与压缩模量的相关性,分析了压缩模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大深度范围内黄土压缩模量的经验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筛选出大于25 m的黄土层、小于等于25 m的黄土层三个影响最大的公共因子分别为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和孔隙比、含水率、液限;所建立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误差较小,对三层黄土压缩模量预测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8%、4.3%、5.6%,比视作单一土层拟合模型的12.4%的平均误差减小一半还多;对大深度黄土分层进行土力学分析,可以提高分析的准确度,但压缩模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相近,浅层范围内含水率和压缩模量的相关性更高,而深层黄土饱和度与压缩模量的相关性更好。

    2024年07期 v.64;No.605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地质聚合物固化软土的力学特性及微观机理分析

    龙庆辉;李曙光;章本本;陈英豪;罗正东;

    为解决水泥固化软土强度低及水泥生产时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拟采用矿渣、粉煤灰两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制备地质聚合物固化路基软土。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矿渣、粉煤灰占比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ayDiffraction,XRD)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 Microscope,SEM)试验对固化土的物相组成及内部结构进行微观表征。结果表明:地质聚合物固化土具有早强特性,前驱体中矿渣与粉煤灰最优比例为9:1,对应试样28 d的抗压强度为8.2 MPa;矿渣水化产物是固化土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粉煤灰适量替代矿渣后固化土微观结构更为致密,但过量替代后土体松散度增大。

    2024年07期 v.64;No.605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 巴东组泥岩重塑土湿胀特性宏细观跨尺度研究

    赵二平;张聪;章涵;李森;蒋尚家;车德龙;

    针对泥岩地区高速铁路路基上拱问题,以郑万高速铁路沿线巴东组泥岩风化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初始含水率、干密度、上覆荷载及干湿循环次数条件下泥岩重塑土湿胀特性宏细观试验。基于多因素从宏细观角度对泥岩膨胀性进行了试验验证,对维护膨胀土区域工程稳定性有一定借鉴作用。结果表明:泥岩重塑土无荷膨胀率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加线性减小,随着初始干密度的增加呈指数增长;上覆荷载作用抑制了泥岩重塑土的膨胀变形;干湿循环作用下,泥岩重塑土膨胀率及吸水量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多而总体上先增加后减小,强度劣化,泥岩内部结构由致密变为疏松,矿物颗粒吸水膨胀,试样内部大尺寸孔隙逐渐形成。

    2024年07期 v.64;No.605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工程材料及其他

  • 碳化钢渣水泥砂浆抗压强度及膨胀性能试验研究

    高鹏飞;李克冰;屈雨浓;

    用钢渣按一定掺量替代天然砂制成水泥砂浆,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和膨胀性能试验,分析钢渣的碳化和掺量对水泥砂浆试件抗压强度和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碳化钢渣水泥砂浆试件抗压强度随掺量增加而减小,碳化钢渣水泥砂浆试件抗压强度随掺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钢渣水泥砂浆试件膨胀破损情况随钢渣掺量增加而愈加严重,龄期相同时未碳化钢渣水泥砂浆试件更快出现破损,且破损发展更严重,说明对钢渣进行碳化处理能够明显提升水泥砂浆的体积稳定性;钢渣水泥砂浆试件膨胀率总体上随钢渣掺量增加而增大。对于本文试验所用钢渣,掺量不超过45%时对钢渣进行碳化处理可抑制水泥砂浆试件的膨胀,但掺量达到60%时,掺入钢渣所导致的膨胀效应远大于钢渣碳化对其膨胀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碳化钢渣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4年07期 v.64;No.605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 轨道交通工程大体量BIM轻量化技术

    薛志刚;李一林;胡振中;

    为解决轨道交通工程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体量庞大导致的数据整合难度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BIM轻量化技术。通过改进二次误差测度算法在降低模型复杂度的同时保留模型的细节和几何特征,并采用三角网格相似性度量算法减少相似构件的存储次数,从而降低模型存储的数据量;对模型数据进行拆分和分步传输,从而提升模型传输速度;通过局部重建和动态剔除冗余构件优化显示效率,并对模型进行分区渲染,从而减少运行耗时。经在广州地铁18号线磨碟沙站应用,采用该技术将大体量模型轻量化后,占用的存储空间减少15.71%~35.87%,网格数量减少21.46%~31.65%,传输速度提高2.5~10.0 MB/s,且模型主要几何构件能以50.0~59.8帧/s的速度在自主开发的图形平台上清晰展示。

    2024年07期 v.64;No.605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 隧道内道床机械化清筛作业有害气体组成分布监测方法

    刘德藩;何国华;刘传;

    针对采用柴油发动机为动力的既有工电检修装备在隧道内施工时尾气监测难题,选取典型的隧道内道床机械化清筛作业编组开展了测试。提出了以发动机附近定点检测为主,司机室和地面人员个体监测为辅的一体化有害气体监测方法,用于对隧道内的一氧化碳等致命性有害气体含量进行监测,超过安全标准值时发出声、光、电报警提示,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监测整个隧道机械化施工作业过程中重要点位的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质量浓度变化,此外也能为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通风排烟排尘设施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撑。

    2024年07期 v.64;No.605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 声明

    <正>据有关方面反映并经编辑部核实,一些不法分子假冒《铁道建筑》杂志社名义,以虚假网站形式,仿冒本刊主办单位、主编、征稿须知等等信息欺骗广大作者。现有关部门已就此介入调查,通过法律途径向假冒者追究相应的责任,维护科技出版秩序,维护本刊和作者、读者的权益。《铁道建筑》编辑部唯一使用的采编网站是由“中国知网”提供并维护的,其网址为http://tdjz.cbpt.cnki.net。本刊从未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形式代理本刊征稿、审稿等业务。

    2024年07期 v.64;No.605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