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建筑

访问量:578395

特稿

  • 高速铁路道岔的大修周期

    杨东升;司道林;王璞;

    基于高速道岔钢轨及弹性铁垫板的部件劣化规律,提出高速道岔大修周期建议。结果表明:高速道岔混凝土岔枕及无砟轨道设计使用寿命较长,大修应以成组更换道岔钢轨及联结零件为主;成组更换道岔曲外股钢轨应以辙叉翼轨侧面磨耗达到8 mm重伤限值为准,宜按照维修进行更换。成组更换道岔钢轨的周期为通过总质量450~900 Mt或服役时间19~45年,更换道岔弹性铁垫板的周期宜定为20年。建议高速道岔成组更换钢轨及联结零件的大修周期定为年通过总质量600 Mt或服役时间20年,且应根据道岔实际状态评估后决定是否列入大修计划。

    2024年05期 v.64;No.60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 高强预应力体系下桥梁中部齿块锚固区性能

    陈浩瑞;苏永华;石龙;李旺旺;胡所亭;

    近年来预应力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 200 MPa级高强度的预应力体系开始应用于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工程建造,对于梁体锚固区特别是广泛应用在连续梁结构的中部齿块锚固区的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既有1 860 MPa预应力等级的中部齿块锚固区设计,提出适应2 200 MPa预应力等级的设计方案,建立典型中部齿块锚固区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预应力强度等级对中部齿块锚固区受力和变形各项性能的影响,并完成了足尺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等级从1 860 MPa提升至2 200 MPa时,采用中部齿块锚固区尺寸不变、锚垫板尺寸和普通钢筋配筋适当增加的设计方案,可保证混凝土拉压应力、普通钢筋应力、锚固区变形基本一致,且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024年05期 v.64;No.603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1K]
  • 超声相控阵在隧道衬砌精细化检测中的应用

    徐昆杰;马伟斌;彭旸;袁振宇;元松亮;张治荣;

    针对隧道衬砌精细化检测的需求,引入超声相控阵技术,该技术融合了超声波和相控阵的基本原理,通过加密布设测点,实现检测断面图像精确重构,并具备三维可视化成像功能。与传统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分辨力高、信噪比大、检测效率高、解译方便等优势。经在西部某高速铁路隧道开展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试用,检测结果准确,成像效果好,可分辨钢筋分布等衬砌内部构造,并能用于衬砌背后脱空等缺陷的判断,是一种高精度的无损检测技术。

    2024年05期 v.64;No.603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线路与养护维修

  • 一种新轨道质量指数

    魏剑梅;陈鹏;张彦博;马帅;刘秀波;

    轨道质量指数是区段轨道质量的评价方法之一。本文对比分析了多种归一化方法对于轨道质量指数的适用性,并基于中国干线铁路实测轨道不平顺数据对中国、荷兰、加拿大、法国和日本的五种既有轨道质量指数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轨道质量指数NTQI(New Track Quality Index),用以表征区段轨道质量控制情况。结果表明:五种轨道质量指数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类,基于标准差的轨道质量指数可以更好地表征区段轨道质量状态;NTQI具有可平均性,能够实现不同速度等级线路轨道质量状态的横向对比,以及多速度等级线路的轨道质量评价。通过计算NTQI的平均值可实现不同速度等级区段轨道质量状态的整体量化。

    2024年05期 v.64;No.603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 大号码高速道岔长波轨道几何不平顺评价方法

    刘维桢;秦航远;刘金朝;杨飞;戚志刚;

    高速铁路大号码道岔具有侧向通过速度高、结构尺寸长的特点,相比18号等小号码道岔,其长波轨道几何不平顺的控制更为重要。利用轨道几何检测数据,基于Douglas-Peucker算法,针对大号码道岔心轨尖处由于组合廓形引起的轨距特殊突变现象进行针对性提取,实现了大号码高速道岔单元的准确划分;以单元内长波高低、轨向检测数据为依据,提出了针对长波高低、轨向不平顺的大号码高速道岔长波轨道几何不平顺评价方法,并针对CN系列大号码道岔FAKOP区段轨距加宽现象进行了有效处理,有效消除了轨距加宽所引起的轨向异常。经实测数据验证,大号码道岔长波轨向评价指标与列车过岔时晃车现象的关系相比长波高低评价指标更为密切,与传统认知相符。

    2024年05期 v.64;No.603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路基不均匀沉降对高速车辆-道岔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

    袁钰雯;杨县才;刘泽宇;钱瑶;徐井芒;

    为了研究路基不均匀沉降对高速列车过岔时轮轨动力响应的影响,结合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法,考虑道岔多钢轨的相互作用及柔性变形,建立高速列车-道岔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路基不均匀沉降位置、沉降波长、沉降幅值、行车速度等因素对高速列车过岔安全性和平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道岔区发生路基不均匀沉降会导致轮轨力和车体加速度增加,降低车辆过岔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当路基不均匀沉降最大值位于尖轨顶宽15 mm断面时,对车辆过岔的动力学行为影响最大,轮载过渡段的长度较无路基不均匀沉降条件下延长25.64%;各项动力学指标随路基不均匀沉降波长增大而减小,随沉降幅值增大而增大;相比于区间线路,当道岔区发生路基不均匀沉降时,行车速度的变化对动力学响应的影响更大,尤其是轮轨横向力和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

    2024年05期 v.64;No.603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 捣固车道岔区起道作业效果提升方法

    马占川;

    国内主流08-475型道岔捣固车在重型道岔捣固作业中存在起道力不足、起道后轨枕横向水平精度难以保证等问题。本文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曲股第三轨起道点距直股第一轨、第二轨起道点的距离对道岔区起道能力及起道后轨枕横向水平精度的影响,起道点与后转向架中心的间距对起道效果的影响,起道后轨枕横向水平偏差对捣固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曲股第三轨起道点距直股第一轨、第二轨起道点的距离由3根轨枕宽度调整至1根轨枕宽度,能有效提升捣固车起道能力和轨枕横向水平精度;增大起道点与后转向架中心的间距能有效提升起道能力;起道后轨枕横向水平偏差越大,捣固作业后枕下区域道床密实度越小。

    2024年05期 v.64;No.603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 既有万吨重载线路平面曲线参数对列车提速安全性的影响

    呼枭;阮利峰;胡晓宇;王健壹;康喆;王开云;

    为明确国内某重载线路平面曲线参数能否满足列车运营速度由80 km/h提高到90 km/h的安全性要求,建立两种主要车型C80及C64的多体动力学模型,选取未平衡超高、缓和曲线长度以及夹直线长度三种参数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对于C80货车,在既有线路平面曲线参数条件下,轮轨动态安全性能指标均小于限值,可满足提速运行的安全性要求,其中缓和曲线长度超过70 m时轮轨相互作用的变化趋于平稳;对于C64货车,夹直线长度为10 m时,90 km/h速度下,轮轨垂向力超出安全限值,而该线路中夹直线长度为10 m的路段普遍存在,因此不满足提速运行的安全性要求。适当降低欠超高可改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力;选取合适的缓和曲线长度可改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并降低工程成本,建议取70 m;考虑到提速后以C64货车为代表的转K2转向架货车轮轨垂向力较大,夹直线长度不宜小于60 m。

    2024年05期 v.64;No.603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 基于PTC法的既有铁路纵断面调整优化方法

    唐其桂;庞远超;金鑫;李阳腾龙;陈豪;蔡梦南;

    以整体优化抬落道量最小为目标进行纵断面重构时,由于纵断面整体优化中各线元数学模型不同,拟合后的线元连接处会存在错位现象,不满足相邻线元首尾相接的平顺性条件。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引入相切条件的方向加速(Powell with Tangent Condition,PTC)法来重构纵断面线形。首先利用方向加速(Powell)法进行各线元拟合优化,然后对竖曲线圆心坐标进行调整,通过调整后的圆心坐标重新计算纵断面竖曲线半径及直圆点和圆直点坐标,使竖曲线与左右两侧相邻直线坡段相切。对比利用PTC法与传统的曲率分段结合最小二乘法重构线形的抬落道量,结果表明,PTC法对线路重构的扰动更小,优化效果更好,在减小抬落道方面有显著优势。通过动力学仿真对比Powell法和PTC法优化线形后的车体动力学指标,结果表明,PTC法重构纵断面所得的线元连接处平顺性显著提高,各车体动力学性能指标明显减小,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得到明显改善。

    2024年05期 v.64;No.603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 铺设枕下胶垫对有砟道床静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王森;曹跃华;肖宏;

    在一重载铁路重车方向直线段选取长100 m的试验段,铺设枕下胶垫进行现场试验,对比了铺设枕下胶垫道床与普通轨枕道床阻力,并建立枕下胶垫-有砟道床仿真模型,从道砟颗粒运动特性、颗粒间接触力和道床应力水平三个方面探讨枕下胶垫与有砟道床的相互作用机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铺设枕下胶垫道床横向、纵向阻力均略大于普通轨枕道床,且两者均满足TB 10625—2017《重载铁路设计规范》要求;铺设枕下胶垫道床振动加速度平均值比普通轨枕道床减小36.09%。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列车荷载作用下铺设枕下胶垫道床道砟颗粒振动加速度峰值比普通轨枕道床减小10.02%;铺设枕下胶垫可以降低列车峰值荷载对枕下20~35 cm深处道砟颗粒的影响;铺设枕下胶垫道床道砟颗粒平均接触力比普通轨枕道床减小20.19%,接触力分布更均匀;铺设枕下胶垫可减缓轨枕对道床的振动冲击,使道床平均应力减小26.52%。综上所述,铺设枕下胶垫可以明显减少道砟的破碎及粉化。

    2024年05期 v.64;No.603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 弹性轨枕与道砟垫组合有砟轨道结构减振效果分析

    贺天龙;

    以西安地铁16号线一期工程沙河滩车辆段规划上盖小学建筑区域为工程背景,开展不同车速下轨道结构减振响应现场测试,并与普通碎石道床进行对比,利用分频振级和最大Z振级两种评价指标研究弹性轨枕与道砟垫有砟轨道结构的组合减振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弹性轨枕减振垫碎石道床时,曲线地段钢轨和轨枕的垂向加速度比直线地段有明显增大,而地表加速度差别不大;随着列车速度增大,钢轨、轨枕和地表的垂向加速度总体呈增大趋势,曲线地段加速度变化波动明显,建议该曲线地段列车运行速度小于15 km/h;弹性轨枕减振垫碎石道床减振频段为4~100 Hz,与普通碎石道床相比,两种减振指标条件下弹性轨枕减振垫碎石道床的减振效果均达12 dB以上,减振效果良好。

    2024年05期 v.64;No.603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 新型有轨电车扣件系统设计及性能

    赵丽萍;易正红;娄会彬;暴金龙;任西冲;

    针对国内有轨电车无枕式扣件调高量不足、共享路权地段扣件强度尚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并对该扣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室内试验。该扣件系统为弹性不分开式有挡肩扣件,其中基板和调高座采用玻纤增强聚酰胺材料注塑成型,在保证承载力的前提下提高了基板和调高座的防腐蚀性和绝缘减振性;其余零部件为国铁标准件或地铁通用件。该扣件垂向调整量为0~+20 mm,轨距调整量为-12~+8 mm,调整极差为1 mm。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研发的新型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关键零部件受力和变形满足要求,结构可靠;300万次荷载循环后各零部件无损伤,无失效;能满足有轨电车对扣件系统调整量、强度和可靠性的要求,性能稳定,维修养护方便。将该扣件系统应用于实际工程,通车运营三年,服役状态良好。

    2024年05期 v.64;No.603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桥梁与结构工程

  • 基于列车响应的运营期高速铁路桥梁沉降阈值

    庞志强;高芒芒;李国龙;杨静静;杨飞;李秋义;

    为保证铺设纵连式无砟轨道的桥梁沉降区运营期内的列车动力性能,基于某高铁线路长期沉降监测数据,分析并归纳了运营阶段桥梁沉降特点,建立车辆-轨道-桥梁动力耦合振动模型,分析不同桥梁沉降形式对列车动力响应影响,并提出运营期间高铁桥梁沉降阈值。结果表明:桥梁差异沉降包括桥墩差异沉降和路桥路基段差异沉降。桥墩沉降主要以单墩、双墩及多墩交叉升降为主;路桥路基段沉降包括过渡段台阶式不均匀沉降和路基余弦型不均匀沉降。列车行驶于单墩抬升区域时引起的列车动力响应最大;路基余弦型不均匀沉降比过渡段台阶式沉降对列车振动更不利。基于列车行车动力响应,综合考虑当桥梁发生5 mm徐变时,铺设纵连式无砟轨桥梁桥墩差异沉降阈值为10 mm,桥后45 m范围内路桥路基段不均匀沉降阈值为8 mm。

    2024年05期 v.64;No.603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2K]
  • UHPC两键齿胶接缝抗剪性能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何飞虎;张阳;杨金栋;邱俊峰;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节段预制拼装梁接缝位置钢筋及钢纤维不连续,使得接缝截面的抗剪性能与连续截面有显著差异,影响桥梁整体受力性能。为研究直剪作用下UHPC键齿接缝的抗剪性能,本文对4个UHPC两键齿接缝试件进行了双面直剪试验,研究侧向应力(5~10 MPa)、接缝类型(干、胶接缝)对UHPC键齿接缝抗剪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UHPC键齿胶接缝的极限抗剪承载力随侧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但侧向应力对接缝刚度的提升较小;干接缝由于匹配效果较差,呈现典型的分步剪切破坏模式。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UHPC键齿胶接缝的抗剪承载力随UHPC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相较于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对键齿胶接缝极限抗剪承载力的提升更为明显;键齿构造对键齿胶接缝极限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较小,当键齿间高比和深高比均为0.5时键齿胶接缝的极限抗剪承载力最优。

    2024年05期 v.64;No.603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 斜拉索非对称布置对多塔斜拉桥力学性能的影响

    李刘昊;柴生波;郭昆;刘刚;

    为了提高多塔斜拉桥的结构刚度,在现有斜拉索布置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叉索+非对称索面的组合布置方式。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多塔斜拉桥有限元模型,研究在高跨比、中边塔高比、中塔刚度及主梁刚度变化的情况下,新型斜拉索布置方式对主梁和桥塔变形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用钢量相同的条件下,与传统布置方案、交叉索布置方案和非对称索面布置方案相比,采用新型布索方案后中塔的塔顶水平位移分别减小了9%、1%和20%,加载跨挠度减小了19%、15%和11%。以非对称索面为基础,调整高跨比、中边塔高比、中塔刚度及主梁刚度,当交叉索设置在距中塔0.7L(L为主跨长度)左右时,中塔塔顶偏位和加载跨挠度达到最小值,对结构整体刚度提升效果最优,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吻合。非对称索面的多塔斜拉桥结构刚度随交叉索设置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2024年05期 v.64;No.603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不同布置形式钢横梁门式墩对比研究

    白元光;史修朋;宁正芳;白元斌;李楠;

    以一座新建铁路上跨既有铁路钢横梁门式墩为背景,建立有限元模型,从受力和经济方面对正交布置、斜交布置两种形式钢横梁门式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斜交布置虽然能够减小钢横梁跨度,但是需要增加横梁宽度来满足相关规范的构造要求;斜交布置的钢横梁截面强度较大,安全储备高,但是纵向及横向刚度较低;斜交布置钢横梁框架墩的每延米费用高,正交布置的综合概算高。门式墩布置形式选型中应结合新建线路与既有线路的交角大小、场地情况等,选择合理的布置形式,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2024年05期 v.64;No.603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 地震与墙顶荷载作用下加筋桥台稳定性极限分析

    钟少杰;李敏方;王伟;魏培勇;徐鹏;李婷;梁训美;

    与传统桥台相比,加筋桥台结构轻便、造价经济、抗震性能优越,然而国内规范缺少针对地震与墙顶荷载共同作用下加筋桥台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基于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本文对地震与墙顶荷载同时作用下整体式面板加筋桥台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地震加速度系数、筋材强度与间距、墙顶荷载等因素对加筋桥台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墙顶荷载作用下,水平地震加速度系数由0增大到0.4时,安全系数降低约10%。竖向地震惯性力向下时安全系数小于向上时的安全系数;安全系数随筋材竖向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当筋材竖向间距小于墙高的5%时减小趋势明显;当筋材长度超过墙高的70%后,长度对安全系数的影响减弱,仅当筋材设计强度超过20 kN/m、筋材竖向间距小于0.2 m时安全系数出现增大趋势;安全系数随墙顶荷载的增大呈倒V形分布,当墙顶荷载为2倍墙体自重时安全系数取得最大值。

    2024年05期 v.64;No.603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水中墩台顶短滑道梁上钢梁节段架设技术

    顾惠明;陈涛;宋宇亮;

    依托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辅助墩顶钢梁施工工程,提出水中墩台顶短滑道梁上钢梁节段架设技术,滑道长度显著短于梁段总长,避免了扩大支架范围、设置水中立柱,并通过设置配重水箱及拖拉、顶升设备,在墩顶3个整节段钢梁架设及悬臂端合龙施工过程中,大幅提升了滑道梁及设备利用率,实现了整体姿态和线形的灵活调整。在节段三桁上下弦变形不匹配的条件下通过采用合理的对接方案,可以在提高临时结构利用率、保障安全性的同时,实现节点高效精准对接。

    2024年05期 v.64;No.603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隧道与地下工程

  • 高速铁路长短隧道方案比选

    刘俊;张宝文;

    铁路设计在确定线路走向及工点设计时要考虑众多因素。选取襄荆(襄阳—荆门)高速铁路通过高陡边坡危岩落石典型段落,从线路方案、工程地质、投资概算、环保水保等七个方面对深路堑结合短隧道、长隧道两种方案进行比选,得出在风险可控条件下长隧道方案更优。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得到线路、路基、桥梁、隧道、地质、投资概算及环保水保7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通过评价指标判断矩阵得出长隧道方案综合得分高于短隧道方案,与工程比选结果一致。

    2024年05期 v.64;No.603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 下伏煤层对既有重载铁路隧道安全性的影响

    张金存;刘乃康;林棋文;

    为研究重载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隧底下伏煤层对隧道的影响,结合现场监测结果梳理隧道病害类型及原因,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隧底结构与下伏煤层的动力响应,提出病害处治措施。结果表明:隧底病害主要为基底围岩不密实、空洞引起的不均匀沉降;产生病害的原因为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节理裂隙发育的软弱煤层承载力降低;仰拱中心最小安全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在煤层应力状态持续恶化的情况下结构可能发生破坏。结合工程经验,采取打设锁脚锚管、基底注浆处治措施,效果良好。

    2024年05期 v.64;No.603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基于改进YOLO v7的铁路隧道仰坡排水沟病害检测方法

    汪明;许贵阳;白堂博;

    针对铁路隧道洞口仰坡地质条件复杂,排水沟时常堵塞问题,基于改进YOLO v7模型构建了铁路隧道仰坡排水沟状态智能检测方法。将原YOLO v7模型检测头中的传统卷积替换为全维动态卷积,使模型更有效捕捉和识别排水沟图像中的小目标,增强模型对特征的提取能力。将自适应矩阵估计优化器更换为自适应矩阵估计-权重衰减优化器,可解决原模型可能出现的梯度消失问题,显著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采用层归一化算法替换批量归一化算法,有助于增强模型训练的稳定性。将修正线性单元激活函数调整为高斯误差线性单元激活函数,能够提高模型识别的平均精度。利用无人机拍摄的排水沟图像,将改进后模型与现有常见模型对五类检测目标的识别结果进行了对比。改进后模型对五类目标识别的精确率大部分在0.9以上,且其识别的平均精度、召回率均高于现有常用模型。改进后模型识别精确率更高,检测稳定性更好,满足铁路隧道仰坡排水沟检测需求。

    2024年05期 v.64;No.603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 隧道变形自动化监控数据校验与应用分析

    王彪;朱德勤;张硕;于茜;柳飞;杨晓辉;张斌;

    以一新建双线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暗挖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既有隧道结构的变形规律,确定变形控制关键区域,布设自动化监测点。将自动化监测值与数值模拟值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对异常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必要时调整数值计算模型,确保无人工复测数据验证时自动化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确定监测数据可靠后,再对关键工序(如二次注浆等)既有隧道结构进行高频实时自动化监测,及时分析既有隧道变形情况,调整施工参数,从而实现对既有隧道结构变形的精准控制。

    2024年05期 v.64;No.603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软土地层三线小角度叠交盾构隧道施工影响规律及位移控制

    程雪松;盛鲁腾;郑刚;王瑞坤;张雨明;付瑞心;仲志武;杜一鸣;

    天津地铁6号线入出段线盾构隧道上穿既有隧道,通过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对既有隧道结构变形规律、变形影响因素、不同变形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盾构上穿过程中既有隧道竖向位移整体呈现出隆起-沉降-隆起的变化规律;刀盘距叠交部位断面距离L=2.0D(D为隧道直径)时,叠交部位断面轴力达到最大值,L=0~2.0D时,叠交部位断面弯矩逐渐由L≤0时的横8字形转变为L≥2.0D时的三叶草形;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叠交角度在15°~60°、竖向净距小于1.0D时,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受新建隧道影响较大,实际工程中应使叠交角度大于60°,竖向净距大于1.0D;设置支撑台车后,支撑台车影响范围约为2倍台车长度,在影响范围内横断面位移得到控制,但随着支撑台车离开,原来位置处对位移的控制效果逐渐消失;与不注浆相比,深孔注浆加固后既有隧道竖向位移最大值和水平位移最大值分别减小了67.4%、76.0%。

    2024年05期 v.64;No.603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 三线并行小净距隧道施工诱发邻近桩基变形响应研究

    陈子娟;张文旭;高天涯;尹子熙;汪优;

    依托南通轨道交通1号线孩环区间(孩儿巷站—环城东路站)三线并行小净距盾构隧道工程,采用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FDM)耦合的数值仿真,分析桩基础长度、桩隧距对桩基础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线小净距隧道施工会引起邻近桩基沉降;桩底和隧道顶部位于同一深度时,桩基水平位移最大值出现在桩底,桩基变形以倾斜为主;桩底与隧道底部位于同一深度和桩底位于隧道底部以下时桩基水平位移最大值出现在隧道轴线位置,桩基变形以弯曲为主,但桩底位于隧道底部以下时桩基对隧道施工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三种长度的桩基最大拉应力所在截面靠近隧道一侧和远离隧道一侧拉压应力状态均完全相反;桩长一定时,随桩隧距增大,桩基的沉降、最大水平位移、最大轴向拉应力均减小。

    2024年05期 v.64;No.603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路基与地基基础

  • 基于动应力响应的路基振动碾压性能仿真分析

    解裕荣;陈乐;杨俊芳;徐方;韩衍群;

    为探究路基振动压实的动力响应特性,开展路基振动碾压的仿真分析,研究碾压过程中路基的竖向动应力响应分布规律,分析动应力沿路基深度及宽度方向的衰减效应,并探索压路机振动频率、名义振幅和碾压速度对路基内动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振动碾压下,路基内的竖向动应力近似呈长轴沿竖向的椭球状分布,振动能量主要沿深度方向传递,路基动应力随深度增加呈典型的指数函数规律衰减;振动频率28 Hz时产生共振现象,路基中竖向动应力达到最大值,说明此时土体吸收了更多的振动压实功,进而可达到更好的压实效果;随深度增加,路基中竖向动应力随名义振幅增加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而其随碾压速度增大的衰减速率则有所增大。

    2024年05期 v.64;No.603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 山区铁路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应用

    李健;

    针对山区铁路地质灾害监测缺乏有效手段、监测系统不健全等问题,以某山区铁路为工程背景,围绕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分析了山区铁路地质灾害监测需求,基于山区铁路各种地质灾害监测方案设计思路,给出了铁路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合理预警方法。通过系统设计与开发建立了铁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辅助决策系统,并针对一座隧道出口仰坡进行了监测方案设计。该监测方案满足了铁路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管理对崩塌落石及泥石流灾害灾前、灾中及灾后预警防控的数据要求。

    2024年05期 v.64;No.603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工程材料及其他

  • 不同干燥条件下微膨胀砂浆内部湿度与收缩

    高耀;杜鹤;刘俊;王韧;刘建坤;梁思明;

    为了分析不同干燥条件下微膨胀砂浆湿度与收缩的发展规律,对未掺入及掺量为8%UEA(United Expansing Agent)膨胀剂的砂浆开展内部湿度与收缩测试。结果表明:掺用8%UEA膨胀剂的砂浆内部湿度比无膨胀剂砂浆约降低3.8%~9.3%,这与UEA膨胀剂和水化产物反应生成钙矾石消耗砂浆的毛细孔水有关;无膨胀剂砂浆的收缩应变随着内部湿度的下降呈线性增大的趋势,但掺量8%UEA膨胀剂砂浆的收缩-湿度曲线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双线性特征,该现象与早期水泥水化引起的湿度下降占主导作用而后期钙矾石补偿收缩占主导作用有关。

    2024年05期 v.64;No.603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 粉煤灰玻璃微珠含量快速测定方法

    高峰;刘文莉;王宇峰;另本春;刘伟;杨正红;冯思瑜;

    利用颗粒图像分析技术,对粉煤灰玻璃微珠含量进行快速测定。通过对真粉煤灰样品群和伪劣粉煤灰样品群的粒度分布、粒形分布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找出不规则度峰值和不规则度区间占比两个参数值作为判别真粉煤灰及伪劣粉煤灰的粒形参数。采用盲样和掺杂真粉煤灰的伪劣粉煤灰样品验证,证明不规则度峰值和不规则度区间占比判定参数有效,从而解决了对真粉煤灰和伪劣粉煤灰进行快速鉴定的难题。

    2024年05期 v.64;No.603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 基于知识图谱的铁路工程实体信息表达方法与应用

    刘泽洋;王万齐;卢文龙;

    为解决铁路工程实体在多种标准下的铁路实体单元粒度不一致、语义异构性突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铁路工程实体信息表达方法并进行了应用场景研究。通过梳理铁路现有标准以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文档,从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出发,定义了铁路工程实体的本体模型分类体系,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逐步建立知识图谱本体,形成了铁路工程实体集成表达知识图谱的本体层。通过Aho-Corasick等算法建立编码的Jena推理规则库,将EBS(Engineering Breakdown Structure)、IFD(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Dictionaries)和工程量清单编码与知识图谱本体进行挂接,实现了铁路工程实体的编码映射。在此基础上,搭建Jena-Fuseki服务器与Bentley二次开发插件结合的架构体系,设计了多种功能模块,基于铁路工程实体知识图谱实现了信息抽取与应用。实现了在多源异质性的铁路工程信息模型背景下,基于知识图谱满足铁路工程实体的统一表达和精准映射与应用。

    2024年05期 v.64;No.603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 基于AGV的螺栓自动收集转运流水线的设计与应用

    张远庆;

    自动导引车(Automatic Guided Vehicle,AGV)是智能制造车间的重要载体,其转运路径对车间生产效率有很大影响。本文针对螺栓转运生产线进行数学建模,对螺栓产量、转运路径距离以矩阵形式建立计算表,通过算例分析完成螺栓转运物流量的数值计算,并以此提供路径优化方向。基于设备及生产车间实际情况,完成螺栓自动收集转运流水线的设计,并进行实践验证。结果表明:AGV转运路径优化后,以AGV收集转运为主,传送带传送、自动倒运装置等设备为辅的自动收集转运流水线基本可以实现螺栓在各工序生产设备间的智能化、自动化收集转运,提高了产品生产率。

    2024年05期 v.64;No.603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声明

    <正>据有关方面反映并经编辑部核实,一些不法分子假冒《铁道建筑》杂志社名义,以虚假网站形式,仿冒本刊主办单位、主编、征稿须知等等信息欺骗广大作者。现有关部门已就此介入调查,通过法律途径向假冒者追究相应的责任,维护科技出版秩序,维护本刊和作者、读者的权益。《铁道建筑》编辑部唯一使用的采编网站是由“中国知网”提供并维护的,其网址为http://tdjz.cbpt.cnki.net。本刊从未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形式代理本刊征稿、审稿等业务。

    2024年05期 v.64;No.603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