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胜杰;左家强;谢远超;周岳武;万明;张大付;
一座跨越通航河流的主跨180 m铁路连续梁拱桥,由于锁定轨枕标高后再浇筑道床板、后浇部分三墙工程,以及底座板施工后梁面CPⅢ测点未复测,使得最终轨面线形低于设计值。为解决揭板重新铺设轨道费用高、产生废弃工程、污染环境、整治施工工期较长等问题,提出一种通过调整吊杆内力来调整轨面线形的方法,这种方法弥补了重铺轨道的缺点。该方法技术难度大,实施中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精确计算桥梁梁体线形与吊杆力的线性关系,对结构的受力进行分析,并利用磁通量传感器、千斤顶等设备开展现场监测和控制,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对轨面线形的精确调控。
2024年03期 v.64;No.601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李旭伟;袁逸畅;凌烈鹏;薛峰;柴雪松;田德柱;
为了更好地监测高速动车组车轮多边形磨耗,保障运行品质,针对高速动车组轮对状态地面式动态检测需求,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5G毫米波的高速动车组运行品质轨旁动态监测系统设备并给出了整体安装方案。该设备主要由不打孔剪力传感器和结构-耦合二维垫板传感器构成的力学测试平台、5G毫米波无线数据采集模块、5G毫米波基站、图像车号相机、边缘计算设备箱、太阳能供电装置等组成。在测量原理上,该设备采用全连续的“剪力+支撑力”复合测区轮轨垂向力测量方法;在感知部件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高速铁路主型扣件的结构特点,研制开发了结构-耦合测力传感器;在轮轨力信号拾取及传输上,设计了低功耗、小型化分布式数据采集模块,并集成5G毫米波技术,实现低时延、高可靠、大带宽数据传输。
2024年03期 v.64;No.601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2K] - 李彦山;吴玥;肖俊恒;张欢;李子睿;王袁硕;
为了满足钢轨纵向阻力现场测试需求,提出了一种现场长钢轨无损测试扣件钢轨纵向阻力的方法,设计了测试装置,并给出了测试流程。选取哈齐高铁(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西高铁(大同—西安)两条典型无砟轨道线路,在大跨度连续梁上进行小阻力扣件钢轨纵向阻力现场测试。该装置采用固定钢轨拉动扣件的方式,具有结构轻便、操作简单、精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现场测试结果表明:由于现场钢轨普遍锈蚀严重,导致实测钢轨纵向阻力远超设计值,即便更换新的不锈钢复合垫板或其他非金属材料减摩垫板,仍无法解决现场小阻力扣件钢轨纵向阻力过大的问题。
2024年03期 v.64;No.601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 王敏;曹建伟;李子睿;朱煜;石柱;
基于市域铁路工程特点,研发了无砟轨道地段用WJ-15型扣件。该扣件采用有挡肩、弹性不分开式结构,弹性垫板静刚度设计值为(25±5) kN/mm,钢轨左右调整量为-10~+10 mm,钢轨高低调整量为-4~+26 mm。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扣件弹性垫板静刚度、动静刚度比、疲劳后静刚度变化率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扣件组装疲劳试验后,轨距变化率、组装静刚度变化率以及钢轨纵向阻力、套管抗拔力、绝缘电阻均满足规范要求;标准组装状态下弹条固有频率大于800 Hz,发生共振断裂的风险较小。采用该扣件铺设试验段后开展了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列车以40~210 km/h不同速度级通过时,列车安全性参数及轨道结构稳定性参数均满足规范要求,扣件结构稳定可靠。
2024年03期 v.64;No.601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李智恒;周华龙;徐井芒;周昌盛;
为研究侧向过岔速度更高的国产14号无砟道岔轨道刚度分布规律,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城轨14号道岔轨道刚度计算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轨下胶垫、板下胶垫、钢轨类型、滑床台等部件的影响,重点分析了14号道岔整体刚度纵向分布的变化规律,并针对轨道刚度分布不均匀进行了低动力设计。结果表明:城轨14号单开道岔轨道竖向刚度沿线路纵向不均匀分布,其中连接部分刚度最小,转辙器部分刚度最大值为连接部分的1.5倍,辙叉部分刚度最大值为连接部分的2.0倍;通过低动力设计,钢轨整体刚度纵向变化率最大值从207.4%降至121.6%,钢轨挠度变化率全部降至0.3 mm/m以内,能够满足城轨14号道岔的运输组织要求。
2024年03期 v.64;No.601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 黄国庆;孙魁;陈虹兵;刘文武;冯青松;
为研究中等减振梯形轨枕轨道的动力学特性,采用直接刚度法建立了车辆-梯形轨枕轨道-隧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减振垫垂向静刚度和梯形轨枕厚度对钢轨、轨枕和隧道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减振垫静刚度在15~30 kN/mm时,减振效果均达到了中等减振要求,梯形轨枕减振垫的垂向静刚度可以根据环境敏感点的具体振动超标量进行选取;与普通整体道床相比,当梯形轨枕的板中减振垫垂向静刚度为25 kN/mm时,梯形轨枕在40 Hz以上的频率范围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增加梯形轨枕厚度可以降低钢轨和轨枕的垂向位移,并通过增加参振质量的方式提高减振性能;当梯形轨枕厚度从0.15 m增至0.35 m时,钢轨垂向位移、轨枕垂向位移和隧道垂向加速度减小幅度达7.73%、和6.82%和18.18%;中等减振梯形轨枕轨道与普通整体道床衔接时,需要在梯形轨枕铺设段设置3块5.8 m过渡梯形轨枕,过渡梯形轨枕的减振垫静刚度应优先按照三级刚度过渡方案进行选取。
2024年03期 v.64;No.601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许贵阳;付伟;张玉华;白堂博;
针对目前钢轨螺孔伤损识别过程中算法的检测精度较低、检测时间长、参数量大、计算资源占用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7网络的改进算法模型。通过建立B显图像数据集,统计分析螺孔B显图像中待检测目标的面积大小、宽高比和占比情况,对YOLOv7网络进行改进,包括改进目标检测层、引入轻量级卷积、增加坐标注意力机制、优化损失函数,降低了改进算法的参数量和计算量,提高了网络的识别能力和检测速度。为评估该改进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消融试验,并与Faster R-CNN(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YOLOv3及YOLOv5算法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YOLOv7算法综合表现优于其他算法,具有更高均值平均精度和更小的错检率,最终算法的均值平均精度为97%,参数量为18.0×106,计算量为58.1×109,检测时间为7.4 ms,能够较好地应用于钢轨螺孔伤损检测场景。
2024年03期 v.64;No.601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