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建筑

访问量:578395

特稿

  • 大跨度铁路桥梁整体变形波长特征分析

    赵健业;胡所亭;郭辉;张楠;苏朋飞;廖晓璇;

    针对三座大跨度桥(A桥和C桥为悬索桥、B桥为斜拉桥)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在温度、沉降、风、列车等作用下的桥面整体变形波长特征,并采用HHT(Hilbert-Huang Transform)法、中点弦测法和曲率半径法定量分析桥面变形波长。结果表明:A桥在整体升降温作用下,产生的变形曲线为波长82~140 m、波幅不超过5.5 mm的曲线段;在静风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曲线为波长97~140 m、波幅不超过5.4 mm的曲线段;桥塔沉降作用下A桥不产生显著变形曲线。上述三种荷载作用下B桥均不产生显著变形曲线。C桥在整体升降温作用下,产生的变形曲线为波长70~84 m、波幅不超过2.2 mm的曲线段;桥塔沉降和静风力作用下C桥均不产生显著变形曲线。列车全局荷载对三座桥的桥面变形产生影响,若关注幅值3 mm及以上的曲线段,A桥、B桥、C桥最短波长依次为66、93、53 m。就此三座桥梁而言,荷载引起的桥面垂向变形对行车性能影响的显著程度均依次为列车全局荷载、整体升温、桥塔沉降。

    2024年02期 v.64;No.600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 基于连续检测的高速铁路路基压实质量控制方法

    安再展;蔡德钩;叶阳升;朱宏伟;郑新国;李斯;

    针对传统检测方法无法满足路基压实质量实时、全面控制要求的问题,开展了高速铁路路基碾压足尺模型连续检测试验,分析了路基压实过程中振动轮振动能量变化规律,建立了能量压实值与动态变形模量、地基系数和压实度的相关关系,对基于连续检测的路基压实程度、压实稳定性和压实均匀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振动轮振动能量随碾压遍数增大而增大,能量压实值与常规检测指标具有强相关性,可以作为高速铁路路基压实质量连续检测指标;采用考虑90%置信水平预测区间下限的压实质量连续控制值判断路基压实程度更符合路基实际压实状态;碾压区域内能量压实值平均增长率应小于2%,出现过压现象时应停止碾压;碾压结束后,各检测单元能量压实值应在碾压区域平均能量压实值的80%~120%范围内。

    2024年02期 v.64;No.600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线路与养护维修

  • 千米级大跨度桥上线路动态与静态轨道不平顺的关系

    王有能;李再帏;张家维;谭社会;时瑾;

    为了明确千米级大跨度桥轨道不平顺状态的分布规律,以某千米级大跨度桥上线路轨道不平顺检测数据为例,分析了动态和静态高低、轨向及轨距不平顺的时域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动态和静态波形匹配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移动窗相关系数的里程匹配算法;给出了基于尺码法的轨道不平顺分形维数计算流程,分析了短波、中波和长波区段的动态和静态轨道不平顺分形维数及其分布规律特征。结果表明:以轨距作为对准参数项,采用滑动相关系数法可以实现动态与静态不平顺数据的有效对准;高低不平顺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诊断线路道砟服役状态的有效工具;大跨度桥的轨向及高低不平顺长波成分稳定,不因轮载动态作用而显著变化。

    2024年02期 v.64;No.600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异常数据实时智能识别

    程朝阳;王昊;侯智雄;李颖;杨劲松;韩志;郝晋斐;

    受外界干扰、数据传输、传感器信号偏移等因素影响,轨道几何状态检测数据会产生异常峰值超限,影响现场检测人员工作效率。考虑到异常数据样本较少的不利因素,本文基于轨道几何检测系统传感器正常数据,通过消除数据趋势项,提取时序数据多维特征组成训练集,训练并构建了基于单分类支持向量机的异常数据智能识别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某地铁轨道几何检测系统单边位移的时序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智能分类,试验验证了其识别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效果好,误报率低,异常数据识别准确率高,且具有轻量化、易部署的特点,可满足轨道几何检测系统实时检测要求。

    2024年02期 v.64;No.600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 不同约束条件下普速铁路平面线形重构效果对比分析

    丁有康;王晓凯;楼梁伟;杨立光;张也;

    针对普速铁路平面线形重构设计问题,结合相关规范要求系统梳理了平面线形参数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以整体平面调整量平方和最小为平面线形重构设计目标函数,提出了无约束、原始台账约束和多参数约束条件下的平面线形重构原则,并结合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约束条件下平面调整量、曲线参数和行车安全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多参数约束条件所得平面线形既可达到现场工程量较小,又可满足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和行车安全性要求,其重构设计结果最优。建议在普速铁路数字化捣固方案设计时,采用多参数约束条件对平面线形进行重构设计,结合现场实际和相关规范要求对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进行适当调整。

    2024年02期 v.64;No.600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重载铁路有砟道床捣固作业参数的合理取值

    刘学敏;

    根据朔黄铁路(朔州—黄骅)大型养路机械捣固作业实际情况,建立捣镐群和有砟道床的耦合模型,模拟大型养路机械捣固作业,分析捣固参数(捣镐振动频率、插镐速度、插镐深度)对道床密实度、道砟配位数、道床垂向刚度的影响,进而确定捣固参数的合理取值。结果表明:与捣固前相比,捣固后道床状态参数有所增加,道床密实度增幅在11.34%~13.21%,道砟配位数增幅在0.72%~4.34%,道床垂向刚度增幅在6.56%~64.27%,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捣固参数对道床密实度和道床垂向刚度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对道砟配位数的影响不大;捣镐振动频率、插镐速度、插镐深度均主要影响道床垂向刚度;朔黄铁路捣固作业参数的合理取值为捣镐振动频率35 Hz,插镐速度1.0 m/s,插镐深度25 mm。

    2024年02期 v.64;No.600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 基于调整护轨轨向不平顺的无缝线路稳定性提高方法

    赵志荣;张云飞;王琪;谢铠泽;

    为使护轨充分发挥作用,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模型,研究了护轨初始弯曲方向对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影响;基于轨道不平顺和护轨与基本轨头部之间净距限值要求,提出了一种通过调整护轨轨向不平顺来提高无缝线路稳定性的方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当护轨初始弯曲方向与基本轨相反时,可提高无缝线路的稳定性,且提高程度随曲线半径增大而增加;以轨道不平顺作为钢轨初始弯曲,利用本文方法调整护轨轨向不平顺后,外侧基本轨横向位移大幅降低,钢轨容许温升大幅提高;曲线半径为3 000 m时,按护轨无缝化的最不利工况考虑,采用本文方法可使无缝线路钢轨容许温升提高31.9℃。本文方法适用于不同曲线半径条件,对曲线半径较大无缝线路的稳定性提高效果更为显著。

    2024年02期 v.64;No.600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 抛丸工艺对60Si2Mn热轧弹簧钢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张远庆;

    采用不同抛丸时间、抛丸电流的抛丸工艺对高速铁路扣件用弹条原材料(60Si2Mn热轧弹簧钢)进行抛丸,弹丸为粒径0.6~0.7 mm的S230铸钢丸,并通过X射线应力测定仪测量60Si2Mn热轧弹簧钢表面残余应力。结果表明:经不同抛丸工艺处理后,热轧弹簧钢表面残余应力均为压应力;在抛丸电流相同抛丸时间减小、抛丸时间相同抛丸电流减小两种情况下,残余应力场特征参数(最大残余应力、最大残余应力对应的深度和残余应力影响深度)和半高宽(层深相同时)均减小,抛丸效果变差;抛丸覆盖率100%、抛丸时间16 s、抛丸电流50 A时,残余应力场特征参数和半高宽最大,抛丸效果最好。

    2024年02期 v.64;No.600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 聚氨酯轨下垫板制备及性能对比研究

    刘志;张彬;张勇;肖俊恒;张欢;高健;

    为了优化聚氨酯轨下垫板制作工艺,采用高压混合成型和低压混合成型工艺分别制备聚氨酯轨下垫板,进行了力学性能、红外光谱分析、动态力学分析、热失重分析以及扫描电镜测试,并与市售产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制备的两种聚氨酯轨下垫板性能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与市售产品性能相当,且低温性能更优异;相比于低压混合成型工艺,采用高压混合成型工艺制备的轨下垫板泡孔直径更小(50μm),分布更均匀,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且压缩永久变形和动静刚度比更低,分别为3.8%和1.29;相同配方的聚氨酯材料热失重后残碳量相同,但不同阶段分解温度有所差异,玻璃化转变温度也不同,制成的轨下垫板在使用温度下表现出的弹性和阻尼性能也不同。建议采用高压混合成型工艺制备聚氨酯轨下垫板。

    2024年02期 v.64;No.600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桥梁与结构工程

  • 苏虞张市域(郊)铁路高架区间标准桥梁初步研究

    王勇;贺英阁;姜海君;种博肖;廖凯;郭向荣;

    市域(郊)铁路桥梁占比大,但行业内尚无统一的桥梁建设标准。项目前期研究冗繁,差异大,标准化、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本文以苏虞张线(苏州—常熟—张家港)为例,从结构体系、梁跨选择、下部结构设计等方面,对标准跨度桥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能适应梁场整孔预制、架桥机架设工法的标准跨度简支梁,是市域(郊)铁路桥梁选择的方向;双线大箱梁为市域(郊)铁路优选梁型;35 m为市域(郊)铁路标准桥梁的最优跨径;35 m梁设计可采用薄腹板、大型号钢束,结构尺寸较优。桥墩纵向尺寸可以优化,高度10 m及以下的桥墩,纵向尺寸可减小至1.2 m,全桥动力性能满足规范要求。打入桩最经济,但受限条件多;预钻根植桩和后压浆桩受压浆质量难以检测或判断影响,可以少量试验应用;常规钻孔灌注桩仍是市域(郊)铁路桥梁主要采用的桩基形式。

    2024年02期 v.64;No.600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 预应力效应对中速磁浮线路简支梁车-桥耦合振动响应的影响

    李波;

    以长沙磁浮线路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不同预应力效应的磁浮线路简支梁桥车-桥耦合振动模型,分析预应力效应对中速磁浮线路车-桥耦合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应力效应的变化对桥梁动力响应影响明显,预应力增加显著加剧桥梁竖向振动加速度,预应力由0.67P0(P0为张拉控制应力)增加到1.33P0时,桥梁跨中竖向最大加速度从0.21 m/s~2增至0.44 m/s~2;车速增加会加剧预应力效应的影响,对桥梁竖向振动加速度的影响尤为明显,车速由20 km/h增加到200 km/h时,在1.00P0作用下,桥梁跨中竖向最大加速度从0.15 m/s~2增至0.76 m/s~2;箱壁局部变形对车-桥耦合竖向振动响应有显著影响,预应力导致的箱壁局部变形不可忽略。

    2024年02期 v.64;No.600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 体外预应力UHPC无腹筋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李立峰;房宇超;叶萌;金未萌;

    为研究体外预应力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无腹筋梁的抗剪性能,设计了3片体外预应力UHPC无腹筋梁,剪跨比分别为1.44、2.56、3.67,采用四点加载的方式进行抗剪性能试验,获得了试验梁的荷载-位移关系、荷载-应变关系、破坏形态以及极限抗剪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体外预应力UHPC无腹筋梁的抗剪破坏方式均表现为脆性破坏,随着剪跨比的增大,试验梁破坏形态依次表现为斜压破坏、剪压破坏、剪拉破坏;剪跨比越大,斜裂缝的数量越少、倾角越小,试验梁的极限抗剪承载力越小,且减小趋势变缓。基于极限平衡法推导了体外预应力UHPC无腹筋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验算了14片无黏结预应力UHPC梁的抗剪承载力,该公式适用性良好。

    2024年02期 v.64;No.600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高速铁路高低塔斜拉桥减隔震装置研究

    刘信斌;

    通过分析各类减隔震装置对高速铁路高低塔混合梁斜拉桥的减隔震作用,从而选取合理减隔震装置。以阜淮(阜阳—淮北)新建高速铁路跨颍河主跨230 m的高低塔混合梁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建立铅芯橡胶支座、摩擦摆式减隔震支座、黏滞阻尼器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塔底弯矩、梁端水平位移等目标函数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铅芯橡胶支座,塔底弯矩降幅达到49.9%;采用摩擦摆减隔震支座,塔底弯矩降幅达到54.3%;采用黏滞阻尼器,塔底弯矩降幅达到62.0%。对于高速铁路高低塔混合梁斜拉桥而言,黏滞阻尼器减隔震装置更合理,并给出合适设计参数。

    2024年02期 v.64;No.600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 铁路桥梁接缝用密封材料的本构关系

    代冲;

    双组分聚氨酯材料适用于铁路桥梁接缝密封,该材料固化后属于各向同性的超弹性体。本文总结分析了基于分子统计热力学和连续介质唯象学理论的常用超弹性体本构模型及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结果表明:铁路桥梁接缝用聚氨酯密封材料的主要变形为拉伸变形;根据铁路桥梁接缝的工作状态和使用条件,采用单轴拉伸、纯剪切等典型力学性能试验拟合密封材料的本构模型时,五参数Rivlin模型模拟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准确仿真接缝用密封材料在实际使用工况下的力学行为提供了参考。

    2024年02期 v.64;No.600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 平转施工桥梁转体角速度及角加速度合理取值分析

    李前名;马行川;张培辉;

    关于水平转体施工桥梁的转体角速度限值问题存在较大的争议,现有标准提出的0.01~0.02 rad/min的平转角速度限值偏于保守,造成部分转体桥无法在正常的铁路天窗时间内完成转体,而一些工程实际采用的转速大幅超过现有标准,但并未对结构安全造成任何影响。本文对转体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与结构效应的对应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襄北编组站大桥的模型试验数据,按照转体悬臂长度提出转体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合理取值范围。推荐取值为:悬臂长度不大于40 m时,角速度宜控制在0.05 rad/min以下;悬臂长度大于80 m时,角速度宜控制在0.025 rad/min以下;悬臂长度在40~80 m时,转体角速度的上限值可内插取值;转体角加速度宜控制在2.2×10~(-5)~4.2×10~(-5) rad/s~2。

    2024年02期 v.64;No.600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隧道与地下工程

  • 西康高铁秦岭太兴山隧道凿岩台车钻爆试验研究

    冯海潮;黄智勇;程宏生;陶永宝;傅洪贤;许华威;管晓明;

    基于凿岩台车应用现状,针对采用凿岩台车钻孔爆破时平均线性超挖量大等问题,选取西康高速铁路(西安—安康)秦岭太兴山隧道左洞进口Ⅲ级围岩段(DK23+075—DK23+155)作为凿岩台车钻爆法试验段。首先针对周边孔外插角大和掏槽孔深度受限情况,将凿岩台车两侧机械臂长度由7.1 m缩短至6.1 m。然后制定了精准钻孔措施。基于与该隧道同等围岩级别地段手风钻钻孔爆破施工经验,经过现场3个循环的凿岩台车钻爆试验,确定掏槽形式为两级斜孔掏槽,把电子雷管起爆时间设置为导爆管雷管奇数段位的起爆时间,按照掏槽孔、辅助孔、内圈孔、周边孔和底板孔的顺序依次起爆。经实施,爆破施工进尺可达3.4~3.6 m,周边孔爆破后炮痕保留率90%以上,断面平均线性超挖量仅19.9 cm。与凿岩台车配套的药卷直径宜在40~45 mm取值。

    2024年02期 v.64;No.600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 寒区隧道施工期空气幕保温系统现场试验研究

    田学志;

    当隧道内气温低于5℃时,混凝土的硬化速度会减缓,进而影响工程质量。本文以京兰高速铁路(北京—兰州)在建尚山隧道工程为依托,首先通过现场试验对比了搭建防寒门、搭建防寒门+生炉子和搭建空气幕保温系统三种措施下洞内浇筑混凝土处气温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风幕机的射流风速、射流温度对洞内浇筑混凝土处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搭建防寒门保温时洞口风速3.21 m/s、气温-12.68℃条件下洞内浇筑混凝土处气温开始降至5℃以下,搭建防寒门+生炉子保温时洞口风速5.36 m/s、气温-19.13℃条件下洞内浇筑混凝土处气温开始降至5℃以下,均须联合采用其他保温措施;洞口最大风速4.56 m/s、最低气温-15.83℃条件下,搭建空气幕保温系统后洞内浇筑混凝土处气温为7.36℃;适当增加风幕机的射流风速或增加射流温度均可以提高洞内气温,为了降低系统运行能耗,建议适当增加风幕机的射流风速。

    2024年02期 v.64;No.600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 基于探地雷达的隧道衬砌空洞检测方法

    张永恒;徐海泽;王耀东;朱力强;曹源;苏广思;

    隧道衬砌内部空洞等病害检测已经成为隧道检修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本文提出一种将探地雷达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隧道衬砌空洞检测方法,通过雷达探测和仿真模拟,得到大量衬砌雷达图像,并对图像进行标注和制作数据集。基于YOLOv5(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5)目标检测模型,结合数据集目标特征,提出一种检测衬砌空洞的算法,引入特征融合模块提高网络感受野,并采用K-means聚类算法提高检测准确率。通过现场检测,本文的检测方法准确率达到了97.7%,准确可靠,可在工程中进行应用。

    2024年02期 v.64;No.600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 周边孔外插角对隧道光面爆破效果的影响

    江珊;孟海利;郭云龙;

    建立孔间距与外插角的关系式,分别对周边孔外插角为定值(3°)和周边孔外插角为不定值(在3°、4°、5°随机选取)两种工况隧道爆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外插角变化会改变周边孔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影响爆破应力波的分布;两种工况周边孔爆破应力波衰减速度均随距离增大由快变慢;外插角不一致时,周边孔保护侧岩体中爆破应力波在多个部位叠加增强,沿隧道开挖轮廓爆破应力不均匀分布,导致更多部位超挖,不利于形成光滑平整的隧道开挖轮廓。因此,工程实践中须要严格控制外插角。

    2024年02期 v.64;No.600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路基与地基基础

  • 扩底桩竖向承载特性及群桩效应研究

    邓友生;吴阿龙;陈茁;庄子颖;肇慧玲;董晨辉;

    为探明扩底群桩竖向承载特性,采用扩底桩筏结构,开展单桩(扩径比分别为1.5、2.0、2.5、3.0)和桩筏(扩径比为2)基础静载模型试验,分析其荷载传递规律,并建立桩间距为3.75、4.00、4.50、5.00倍桩直径时扩底桩筏基础有限元模型,研究桩间距对群桩效应影响。结果表明:扩底单桩和扩底桩筏结构荷载沉降曲线均为缓变型;扩底桩极限承载力随扩径比增大而逐渐增大,扩径比2.5~3.0时极限承载力增幅变缓,建议扩底桩扩径比取2.5~3.0;由于桩土共同沉降,桩间土压缩,桩土作用更充分,扩底桩筏基础中心桩侧摩阻力荷载分担比比扩底单桩增大了17.71%;群桩效应系数随桩间距增大而逐渐增大,桩间距为4.5~5.0倍桩直径时群桩效应系数增幅较小,群桩效应较弱,建议扩底桩筏基础桩间距取值不小于4.5倍桩直径。

    2024年02期 v.64;No.600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 埋深和水土含量对松散岩堆抗剪强度的影响

    陈志敏;易明炀;杨志强;王壹敏;

    针对松散岩堆剪切力弱会引起滑坡、崩塌等严重自然灾害的问题,运用相似理论,以石英砂为基本岩块、黏性土为填充土,配置相似材料,分别控制不同填充土含量和含水率并进行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埋深下填充土的含量和含水率对松散岩堆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土的含量和含水率是松散岩堆咬合力和内摩擦角的关键影响因素,咬合力受影响程度更大;填土中的水对于松散岩堆的剪切力起着削弱作用;岩堆剪切力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埋深处岩堆有相同的最佳填充土含量和含水率;在恒定岩堆土重度情况下,抗剪强度和埋深呈线性关系。

    2024年02期 v.64;No.600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 周期性多层排桩低频隔振及衰减域拓宽研究

    高赟杰;姚文山;王子立;李泰灃;王业顺;

    针对10 Hz以下的低频轨道交通振动,提出一种截面带孔软体层多层桩,通过频散曲线研究软体层填充率对带隙的影响;通过频域分析,研究排桩数量影响,并提出带隙中心频率连续的排桩组合方式来拓宽衰减域;最后,通过时域曲线研究组合排桩对宽低频振动的衰减性能。结果表明:降低软体层填充率可以有效降低带隙频率,极易获得10 Hz以下的低频带隙;当软体层填充率大于80%时带隙频率随软体层填充率减小而迅速减小,当软体层填充率小于80%时带隙频率随软体层填充率减小而缓慢减小;中心频段连续时多类排桩组合频率响应曲线和单类排桩类似,可以平稳拓宽衰减域,且桩基类型越多衰减域越宽;组合多层排桩可以对宽低频振动波产生良好阻隔效应,隔振的根本原因是大部分入射波在排桩局域共振作用下转变成了反射波。

    2024年02期 v.64;No.600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工程材料及其他

  • 掺废弃陶瓷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冻性能

    吴立朋;宋建新;冯宇;通星晨;

    采用陶瓷粉替代一部分水泥,陶瓷砂替代普通河砂,在水泥基材料中掺入不同体积掺量的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纤维,制成掺入PVA纤维和陶瓷粉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砂浆试件。通过冻融循环试验分析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变化,并通过电化学阻抗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砂浆试件的冻融损伤规律。结果表明:陶瓷粉中SiO_2和Al_2O_3含量远大于水泥中相应含量,且粒径小于20μm的颗粒占82.3%,火山灰效应和微集料效应可改善试件的密实度,提升复合材料的抗冻性能;PVA纤维掺量为2.2%,陶瓷粉掺量为30%,冻融循环100次时砂浆试件质量损失率最小,相对动弹性模量最大,连续导电路径电阻最大,冻融损伤程度最小;纤维和基体的接触面是该复合材料抗冻薄弱部位。

    2024年02期 v.64;No.600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 跨海铁路桥梁深水基础冲刷数值模拟

    陈经伟;

    拟建头门港铁路支线(头门港站—头门港东站)二期工程位于浙江省东部海域,跨海铁路头门港大桥所在海域潮汐现象显著,波高较大,基础冲刷明显。首先选择7个典型桥墩,分别采用经验公式(孙志林公式和韩海骞公式)、JTG C30—2015《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公式、美国HEC-18公式及数值模拟方法计算桥墩冲刷深度,基于百年一遇水位采用Das公式计算冲刷坑范围。然后采用半经验半理论的冲淤计算公式,计算冲淤平衡后水深变化量。通过与理论公式计算的局部冲刷深度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用于桥墩局部冲刷分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管桥墩承台顺桥向尺寸如何变化,孙志林公式和HEC-18公式计算的冲刷深度偏大,韩海骞公式计算值最小,因此桥梁设计时宜采用规范公式计算冲刷深度;总体上桥墩承台顺桥向尺寸越大,冲刷坑面积越大;桥梁建成后水深下降了0.3~0.7 m,一般冲刷深度在3~5 cm,故分析该桥址处局部冲刷时可不考虑一般冲刷的影响;承台顺桥向尺寸在8~11 m时,与孙志林公式计算的局部冲刷深度相比,数值模拟值和规范公式计算值更接近,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桥墩局部冲刷分析。

    2024年02期 v.64;No.600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 高速铁路周界入侵监测设备性能测试方法

    暴学志;时佳斌;王智超;柴雪松;徐前文;于国丞;曹金玲;

    针对高速铁路周界入侵报警前端监测设备上线应用前要对其性能进行充分验证的需求,通过分析高速铁路运行环境,明确了路基段、桥头、隧道口等周界入侵典型应用场景和人员、落石、泥石流等主要入侵行为,提出了主要入侵行为及雨、雾、风等干扰因素的模拟方法;根据监测设备的监测范围,针对视频+振动光纤、视频+激光雷达、视频+毫米波雷达三种测试技术,分别设计误报和漏报的测试用例。基于机械设计、测试技术、电气控制等搭建了测试环境并开展应用。结果表明:降雨对毫米波雷达影响较大,大雨时毫米波雷达漏报率高于50%;降雾对激光雷达影响显著,强浓雾时激光雷达漏报率已达98%。本文提出的测试方法能够准确评价不同监测设备性能,具有科学高效的优点;设计的测试环境可定量模拟雨、雾、风等干扰因素及人员、落石、泥石流等入侵行为。

    2024年02期 v.64;No.600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