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兵先;马伟斌;邹文浩;李尧;
针对铁路隧道缺陷与病害整治方案存在工期长、风险高、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具有承载力高、变形适应能力强、环境友好等特征的波纹板套衬技术。首先,对整体结构及部件、结构防腐、过渡措施及接地设计进行了论述;其次,创新性地提出了波纹板套衬结构内力验算方法,给出了截面承载力极限状态类型,从结构稳定性角度出发提出了结构失稳模态与稳定验算内容;再次,基于前期对隧道空气动力学的研究,阐明了波纹板套衬结构对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影响;最后,结合多年现场施工经验阐述了波纹板套衬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养护维修等内容,并对波纹板套衬与混凝土套衬性能进行了对比。
2021年10期 v.61;No.572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 高玉祥;董晓峰;程建军;韩峰;
为了将以往隧道案例的经验应用到新建铁路隧道设计中,提出基于案例库的隧道开挖方案设计方法。选取影响隧道开挖设计的主要因素,通过将其划分为13个属性单元来表征工程案例,借助相似度理论建立铁路隧道开挖方案相似决策模型。开发了基于GIS的铁路隧道工程案例库系统,实现对既有工程案例的存储管理,同时利用编写的查询语句实现相似案例匹配,进一步修正后可实现隧道开挖方案的设计决策。以某山区铁路隧道为例进行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利用了既有工程案例的经验,能应用于铁路隧道开挖方案的决策设计,可供今后隧道工程方案的智能化设计参考。
2021年10期 v.61;No.572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 肖炳环;刘金朝;徐晓迪;孙善超;沈昱晨;丁宇鸣;
利用轴箱垂向加速度可以反映钢轨焊接接头不良的特性,结合小波包分解和自适应同步压缩短时傅里叶变换提出一种新的诊断重载铁路钢轨焊接接头不良的WPD-ASSTFT边际指数方法。首先对重载铁路轴箱垂向加速度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得到若干个子信号,对各子信号分别做自适应同步压缩短时傅里叶变换;再将各子信号的时频分布相加,得到轴箱垂向加速度的时频分布;然后进行滤波,计算钢轨焊接接头不良冲击信号的移动有效边际谱;最后对移动有效边际谱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焊缝边际指数,结合分布密度设定焊缝边际指数阈值,诊断重载铁路钢轨焊接接头不良。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利用WPD-ASSTFT方法能够有效提取焊接接头不良处的高频冲击特性,能够稳定地对重载铁路钢轨焊接接头不良进行诊断。
2021年10期 v.61;No.572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2K]
- 何佳骏;向活跃;韩冰;李永乐;
针对4线高速铁路和6车道公路平层布置的宜宾临港长江大桥,采用车-桥耦合振动的分析方法研究列车通过桥梁时的走行特性,分析线路位置、车速、双车交会、公路车道荷载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车过桥时线路位置对车辆响应影响较小,不同线路行车引起的桥梁竖向响应接近,但在距离桥梁中心较远线路上行车时,桥梁的横向位移及扭转角较大;双车交会时,完全偏载线路的后行内侧车辆脱轨系数及轮轴横向力最大,完全偏载线路的先行外侧车辆轮重减载率最大,且桥梁响应最大;公路车道荷载会增大列车与桥梁的响应,使得车辆的各项安全指标增加约10%,列车各项安全指标随列车距离公路车道的距离增大而减小。
2021年10期 v.61;No.572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 蒋明利;陈建兵;匡冠桦;
设计制作两片相同的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进行静力加载试验,研究其在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与试验梁相同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其受力性能进行分析;根据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的破坏模式,提出不同破坏模式下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公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钢桁腹杆与混凝土顶底板协同工作,整体性能良好且具有较好的延性。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在试验过程中未出现腹杆屈曲破坏及节点的剪切破坏,表现出良好的剪切屈曲稳定性。本文提出的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承载力计算方法简单可靠。
2021年10期 v.61;No.572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赵亚宁;冀伟;王旭飞;李彦伟;
基于卡式定理,结合波形钢腹板的手风琴效应和组合梁截面刚度协调的特性,提出了考虑腹板弯折角的波形钢腹板钢-混组合简支箱梁体外预应力施加效率的计算方法。采用该方法计算了体外预应力施加效率,并分析了腹板弯折角对体外预应力施加效率的影响。考虑组合梁剪切变形的影响,运用能量法推导了集中荷载作用下波形钢腹板钢-混组合箱梁体外预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通过有限元软件验证其正确性。结果表明:随着弯折角增大,压缩系数增大,底板压应力增大,顶板拉应力减小,说明体外预应力施加效率提高,手风琴效应显著。
2021年10期 v.61;No.572 30-3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 涂健;赵体波;雷俊卿;
为研究混凝土箱梁顶板裂缝产生原因,对一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采用实体单元建立全桥数值模型予以计算分析。依据TB 10092—2011《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给出的分布函数计算出沿板厚方向的温度分布,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出先浇混凝土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的收缩差,分析温差与收缩差两种因素对箱梁顶板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顶板的温差荷载对其下缘拉应力影响较大,两侧翼缘对腹板的遮阳作用能较大程度降低顶板下缘的拉应力,先浇混凝土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的收缩差在合龙段产生较大拉应力。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有效预防措施,可供相关工程参考。
2021年10期 v.61;No.572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 占玉林;杨伟;向天宇;赵人达;苏延文;曾永平;
为研究在非标准恒定温度条件下主跨575 m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在运营阶段拱顶截面位移和应力的时变特征,结合考虑温度影响的CEB-FIP(1990)徐变模型,通过控制温度参数将温度变化引入到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徐变效应分析中,并与JTG 3362—201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进行对比,分析了非标准恒定温度变化对徐变的影响,以及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长期变形和应力状态的预测偏差。结果表明:非标准恒定温度下,温度越高,混凝土徐变引起的主拱肋拱顶截面的长期变形越大,成桥10年时钢管和管内混凝土应力的变化幅度越大。CEB-FIP(1990)模型计算得到的主拱跨中拱顶处长期变形最大预测偏差为8.9%,成桥后10年主拱肋跨中拱顶截面钢管和混凝土应力最大预测偏差分别为7.5%和18.7%。在大温差区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徐变效应分析中,建议考虑温度变化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从而为运营阶段长期时变行为的预测提供更合理的参考。
2021年10期 v.61;No.572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 李晓波;
为实现对钢桥结构的长效防护,在现有铁路钢桥第7套防腐涂装体系的底漆和面漆中掺入石墨烯进行改性形成新型超长耐久防腐涂装体系,通过试验研究了环氧烯锌底漆、石墨烯氟碳面漆的耐久性能,并制定了环氧烯锌底漆、石墨烯氟碳面漆涂料的进场检验项目、技术要求及施工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环氧烯锌底漆的疏水性能、耐湿热性能优异,耐盐雾时间为环氧富锌底漆的4.5倍以上,石墨烯氟碳面漆耐人工加速老化时间为铁路标准中氟碳面漆的2.2倍以上,其他各项性能指标也满足标准要求;该体系设计防护年限达30~50年,可有效减少钢桥服役期间涂装大修次数;与采用第7套防腐涂装体系相比,采用该体系钢桥全寿命周期防腐涂装成本可节约7%以上。
2021年10期 v.61;No.572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 赵静存;王鑫;丁宇;刘伟明;叶德军;
为提高高速铁路桥面防水层的防水性能和耐久性能,采用高黏树脂制备树脂改性植物基乳化沥青,分析了高黏树脂用量对改性植物基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的常规性能、动力黏度、黏结性能、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黏树脂用量的增加,改性植物基乳化沥青的软化点、黏结强度升高,针入度、15℃的延度下降,储存稳定性变化不大;当高黏树脂用量在40%~45%时,软化点大于80℃,延度大于60 cm,黏结强度大于1.5 MPa,综合性能最好;高黏树脂用量在40%~45%时,改性植物基乳化沥青随着温度的降低黏结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15℃出现最大值。
2021年10期 v.61;No.572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 干昌洪;梁昆;许明奎;曹喜良;张文学;冯维宁;
同联多T构转体就位后合龙口两侧不可避免地出现竖向误差,该类误差调整困难,存在调整后仍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以重庆市快速路二横线5桥同转项目为依托,研究在施工线形控制误差下,T构转体后利用球铰转动进行姿态调整后合龙口误差满足规范要求的概率,并基于遗传算法提出了合龙口误差调整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推导的转体合龙状态数学模型对于同联多T构转体桥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较好地预测同联多T构转体桥合龙口高差满足规范要求的概率;基于遗传算法的合龙口误差调整模型可快速得到同联多T构合龙口竖向高差调整的最优方案。
2021年10期 v.61;No.572 53-5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 尹德智;
在建张吉怀(张家界—吉首—怀化)铁路舞水特大桥45~#墩深水基础施工采用双壁钢套箱围堰作为挡水结构。为确保深水基础施工过程中钢围堰结构安全,采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工况下钢围堰的受力状态,并实施了现场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钢围堰内水完全抽干时为最不利工况,但45~#墩深水基础施工过程中双壁钢围堰的强度、刚度均具有足够储备;各测点应力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且实测值均小于计算值,实际结构偏安全。
2021年10期 v.61;No.572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孙明德;臧晓秋;曹志峰;董亮;葛凯;张国强;张志国;
对重载铁路桥梁用的平板支座、弧形支座和摇轴支座的病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支座常见病害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支座更换方案。结果表明:列车荷载增大,石棉瓦被挤出和弧形面被压平,导致支座转动困难;养护不到位,支座锈蚀严重,导致支座不能滑动,进而造成螺栓或销轴受力超限剪断;提出了采用特殊设计的球型支座更换平板支座、用柱面支座更换弧形支座、用铰轴滑板支座更换摇轴支座的方案,并提出了支座螺栓剪断后的锚固方法,供支座更换参考。
2021年10期 v.61;No.572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 饶露;朱华中;吴天群;李昶;任一开;
分析了横峰—福州铁路大目溪大桥的水害历史和历年加固措施,提出了桥墩置换、墩梁置换、在上游(下游)新建(40+64+40)m槽形连续梁桥跨越大目溪四种方案,从行洪能力、整治效果、施工对运营铁路的影响、施工难易程度、改造成本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比选。结果表明:桥墩置换、墩梁置换方案虽然可以提升桥墩的抗冲刷能力,但存在水害隐患;新建槽形连续梁桥方案利用主跨一跨过河,主河道内不设桥墩,连续梁桥桥面至梁底的高度小,可同时满足线路高程和桥下净空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水害问题;与上游新建桥梁相比,下游新建桥梁不存在房屋拆迁,且工程实施难度较小,节省投资。因此,下游新建槽形连续梁桥方案综合效益最好。
2021年10期 v.61;No.572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 刘磊;
为研究大直径盾构隧道掘进参数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依托北京—张家口高速铁路清华园隧道3~#—2~#盾构区间工程实测数据,对盾构掘进过程中盾构机的泥水压力、推力、刀盘扭矩、掘进速度及注浆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盾构机从浅层始发到隧道设计埋深的掘进过程中,泥水压力、推力及掘进速度均急速增加;盾构机在隧道设计埋深位置正常掘进过程中,推力、掘进速度及注浆参数均平稳波动变化;盾构机泥水压力的频数呈双峰正态分布,推力与掘进速度的频数均呈单峰正态分布;盾构机的泥水压力与刀盘扭矩之间,二次注浆压力与二次注浆体积之间均表现出强相关性;盾构机的泥水压力与推力、二次注浆压力、二次注浆体积之间,推力与刀盘扭矩之间均表现出中等相关性。
2021年10期 v.61;No.572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 蔡志勇;吴华州;郑爱元;
以北京地铁3号线朝阳公园站—石佛营站区间盾构施工为工程背景,应用BIM技术对暗挖横通道内盾构主机平移进行模拟。基于BIM技术选择盾构主机平移参数进行虚拟试验,从150种方案中选择可行的平移方案,确定盾构主机经由横通道转向进入区间隧道正线的合理路径。通过优化空间布置、合理规划确保了盾构平移安全。最终选用的平移方案中,盾构主机形心与横通道轴线的间距为200 mm,与始发段隧道轴线的间距为200 mm,盾构主机在转弯处的转弯半径为8 m。该方案在保证盾构平移安全的情况下提高了效率。
2021年10期 v.61;No.572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 卫敏;王路;赵阳川;吴宁远;冯源;姜勇;吴佳晔;
敲击法存在人工判识受个人经验影响大、测试数据无法留存、受现场噪声影响大、判定基准不明等问题。为此,研发了基于智能手机的隧道衬砌敲击法检测技术。该检测技术采用专用的激振装置,以智能手机为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平台,敲击信号的采集、降噪、结果判定均有相应的算法及软件。经模型试验验证,并在郑万、张吉怀、成自、自宜等多条高速铁路隧道中应用,该检测技术实用性强,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021年10期 v.61;No.572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 陈志勇;秦守鹏;吴先安;洪江华;郭岩;韩顺琪;王劲草;
传统的盾构隧道衬砌管片外形尺寸检测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高的生产需求与施工建设要求。本文研制了一种基于高精度光学追踪3D扫描仪的全自动、智能化检测系统,并应用于多项工程实践。该系统可满足宽1.2~2.0 m的各类衬砌管片成品和管片模具的尺寸检测,显著提高管片场的成品与模具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实现衬砌管片外形尺寸的自动化、智能化检测;检测成果可自动上传至生产管理平台,对管片生产质量进行跟踪管理,有利于加强衬砌管片生产质量的控制。
2021年10期 v.61;No.572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 卢裕杰;
新建道路跨越铁路位置的选择对投资项目的前期方案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安康市城区长春路跨越襄渝(襄阳—重庆)铁路工程,对铁路路基及隧道受新建上跨道路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采用大型三维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跨越铁路路基的桥梁主墩基坑施工会影响轨道的几何平顺性,应在铁路安全保护区外施工,基坑深度不宜超过基坑与铁路的水平距离;跨越铁路隧道的桥梁,在桩基布设于1倍隧道洞径以外时,应控制隧道上方的挖方深度不超过原覆土深度的58%。
2021年10期 v.61;No.572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 曹继涛;谢永江;董全霄;程冠之;栗少清;
为了优化预制混凝土管片的养护工艺,提升混凝土的保湿养护质量,提出了采用新型养护材料高效保湿养护毯对混凝土预制结构进行养护的方法,并试验研究该养护工艺的保湿效果及对混凝土收缩性能、抗压强度、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保湿养护毯材料具有很好的储水、保湿性能,可以在一次性饱水覆盖后使混凝土管片在14 d养护期内的养护湿度始终大于90%;与覆盖+洒水养护相比,采用养护毯养护的混凝土28 d收缩率降低了46%;与水池养护+露天养护相比,采用养护毯养护的混凝土28 d电通量和28 d氯离子扩散系数分别降低了5.1%和15.9%。高效保湿养护毯材料具有很好的保湿养护效果和经济适用性。
2021年10期 v.61;No.572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 梁晨;司道林;刘浩;
动载系数是开展轨道结构部件设计的重要依据,其计算方法和最终取值很大程度上依赖工程实践经验。本文对国内外铁路轨道结构动载系数的计算方法和取值进行了汇总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动载系数计算表达式均与列车运行速度有直接关系,其取值通常参考轨道部件的实际服役状态,并结合运营维护管理经验不断完善,从而为后续优化设计提供条件;中国铁路轨道结构设计过程中动载系数通常取2.5~3.0,以保证轨道结构部件具有足够强度和耐久性。
2021年10期 v.61;No.572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 尤瑞林;
国内常用的长模流水机组法具有生产工艺简单、设备投资低、生产线通用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用工量大、自动化程度低、生产环境较差、质量不够稳定等不足。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生产中常用的长线台座法、长模流水机组法、先张短模流水机组法、后张短模流水机组法以及即时脱模的短模流水机组法的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及生产注意事项,并对不同生产工艺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混凝土轨枕生产工艺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1年10期 v.61;No.572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施成;
根据等刚度替换原则,采用不同直径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和钢-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分别替换CRTSⅢ型预应力轨道板内普通钢筋试制轨道板,并通过静载试验对两种玄武岩纤维筋轨道板与CRB600H普通钢筋轨道板的受力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筋材轨道板的开裂荷载无明显差异,两种玄武岩纤维筋轨道板静载抗裂性能均满足标准要求;加载至约3倍检验荷载时,普通钢筋轨道板内钢筋屈服导致轨道板变形和裂缝宽度急剧增加,无法继续承载,而两种玄武岩纤维筋轨道板仍处于弹性变形阶段,筋材强度储备较大;应用玄武岩纤维筋时可结合材料特点进一步优化配筋方案,以减少筋材用量,降低轨道板的制造成本。
2021年10期 v.61;No.572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 高松福;高东海;任金雷;石孟雷;宋宏图;
针对钢轨铝热焊接接头轨脚超声波探伤存在明显杂波的问题,通过对不同焊接材料焊接接头的超声波探伤、金相组织分析和热理处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钢轨铝热焊接接头轨脚杂波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焊接接头轨脚杂波与焊接材料关系不大;焊缝金属与钢轨母材金属组织的晶粒度差异是形成焊接接头轨脚杂波的主要原因;经热处理后,焊接接头的焊缝组织得到细化,轨脚边反射杂波被消除;轨脚边存在反射杂波的焊接接头的静弯强度满足相关技术标准要求。
2021年10期 v.61;No.572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 张一;刘永乾;吴潇;郭贝侨;
依托朔黄铁路,分析道岔钢轨廓形设计打磨后其廓形、轨面状态、轮轨几何接触关系和动力学性能的变化,并与修理性打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廓形设计打磨后,钢轨打磨质量指数整体明显提升;钢轨表面病害明显去除,光带明显收窄且位置居中、宽度合理;轮轨关系明显改善,轨距角接触情况得到明显优化;轮轨横向力、纵向蠕滑率、横向蠕滑率以及磨耗指数降低明显。修理性打磨后道岔钢轨状态未见明显改善,甚至有所恶化。廓形设计打磨效果明显优于修理性打磨。
2021年10期 v.61;No.572 117-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 杨逸航;肖乾;
以一高速铁路车辆构架横向加速度报警区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以不同方式打磨钢轨前后轮轨接触几何特性,并建立车辆-轨道-路基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动车组动力学特性,分析现场实测的动车组打磨前后车体横向加速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廓形打磨,个性化钢轨廓形打磨后轮轨接触等效锥度改善更为明显,个性化廓形打磨后钢轨与全新车轮、磨耗车轮轮轨接触最大横向力、最大磨耗功及最大脱轨系数均显著减小;个性化廓形打磨后列车转向架构架、车体最大横向加速度均显著降低,列车运行安全性及稳定性得到较好改善;相较于传统廓形打磨,个性化廓形打磨后现场添乘列车尾车最大横向加速度及动检车最大横向加速度较打磨前减小更为明显。
2021年10期 v.61;No.572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 李跃鹏;凌烈鹏;周游;邓捷;李伟仙;吴思进;
测量荷载作用下车辆运行品质轨边动态监测系统轮轨压力测试传感器表面位移时,传统接触式测量方法量程较小,测量方向单一,难以实现试件全场、多方向位移测量,而常见的非接触全场测量方法无法兼顾测量速度和精度。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用数字散斑干涉技术测量轮轨压力测试传感器表面离面位移的方法。通过设计模拟试验,利用数字散斑干涉技术获得的全场离面位移来评估轮轨压力测试传感器的受力情况,并提出了测试参数分离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连续、全场、快速、无接触、高效等特点,且具有良好的测量重复性,极限相对误差小于2.5%。
2021年10期 v.61;No.572 126-12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侯智雄;王昊;陈仕明;秦哲;
在现有的GJ-6型轨道检测系统平台基础上添加了曲线正矢的检测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惯性正矢法进行曲线正矢检测的方法。为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基于某线路轨检车检测数据计算其曲线正矢,并与轨检仪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算得的曲线正矢与轨检仪检测结果较为相似,可以反映曲线的圆顺性,检测结果可靠。本文方法仅改变了现有系统的软件部分,便于系统升级,可以丰富轨道检测系统的功能。
2021年10期 v.61;No.572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 刘尚昆;朱广平;王波;高春雷;徐济松;
为避免养路机械在施工过程中碰到接触网支柱而造成安全事故,开发了一套能够实现智能化辅助避障的接触网支柱识别与定位系统。该系统采用能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工作的三维激光雷达获取视场点云数据,采取欧氏聚类和特征匹配相结合的障碍物识别算法,采用窗口滤波得出接触网支柱准确的位置信息。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时准确地识别并定位接触网支柱,定位精度满足现场应用要求。
2021年10期 v.61;No.572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 李承亮;王丹;张欢;杨君平;
针对既有高速铁路扣件系统弹性垫板性能衰减问题开展了运营线路现场调研,研究聚氨酯发泡(Cast Polyurethane,CPU)垫板长期服役下的使用性能;通过对试铺线路持续跟踪监测,研究CPU垫板性能的变化规律;利用室内模拟环境加速老化试验,研究CPU垫板在紫外光、臭氧、高温高湿、高温、低温下使用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PU垫板总体性能优异,其性能衰减的主要原因是高温老化,而对紫外光、臭氧、高温高湿及低温环境不敏感。CPU垫板设计时应重点关注其耐高温老化性能。
2021年10期 v.61;No.572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 马世杰;
和田—若羌铁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沿线经过流动沙丘、流动沙地、半固定沙丘、半固定沙地等不良地质区段,沙丘移动和风沙流会对铁路造成危害。本文从风沙的来源、风向、沙丘移动距离,年输沙量、铁路沿线风沙段落的分布特点及其危害程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治沙措施,给出了风沙地区铁路勘测的具体内容以及选线原则。针对各区段的特点分别设计了多种线路过风沙区方案。经综合比选,建议流动沙丘段采用以桥代路方案,车尔臣河以东苏中农场区段采用靠近在建高速公路方案,新月形沙丘链段采用桥梁通过方案。
2021年10期 v.61;No.572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 曾榜荣;任志伟;郑昊迪;时瑾;
针对艰险山区高速铁路设置长大坡道的需求,以我国新型标准动车组为背景,从列车运行安全性、动车组对坡度坡长适应性、线路运输能力等方面对长大坡道设置问题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坡顶末速度不低于设计速度70%及制动故障情况下运行安全性,对开行350 km/h和250 km/h动车组的线路,坡度15‰及以下时坡段长度可不作限制,坡度20‰、25‰、30‰、35‰时坡段长度应分别不大于17、9、6、5 km;综合考虑动车组在长大下坡道紧急制动和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不大于5 min要求,350 km/h动车组在坡长大于6 500 m的长大下坡道运行时,坡度15‰、20‰、25‰、30‰、35‰坡段应分别限速342、334、326、314、278 km/h。
2021年10期 v.61;No.572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 郑新国;包秀明;张驰;王峰;杨延强;冯浩;包国杰;
通过试验分析了轻型击实作用下乳化沥青和水对砂粒式乳化沥青混合料试样高度、马歇尔稳定度及空隙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单掺乳化沥青或水试样,掺量较低时矿料结团不利于击实,随着掺量提高乳化沥青和水的成膜润滑作用增强,试样密实性增加,击实后试样高度逐步降低;掺量低时乳化沥青对矿料的裹附结团作用比水强,掺量高时乳化沥青对矿料的润滑作用比水弱,导致不同掺量下单掺乳化沥青试样的高度均比单掺水试样高;由于水的分解作用和成膜润滑作用导致复掺水和乳化沥青试样高度总体上比单掺乳化沥青试样低,且在乳化沥青掺量较多、击实次数较少时更为明显;与单掺试样相比,复掺试样的马歇尔稳定度显著提高,空隙率显著降低。
2021年10期 v.61;No.572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包云;李亚群;马祯;陈中雷;白根亮;
针对高速铁路沿线同一监测点两台风速风向计风速监测数据差异较大的情况,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了异常数据的判识方法。首先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两台风速风向计风速监测数据进行判断,若数据异常,再采用差分阈值法分别对两台风速风向计风速监测异常数据进行判识。根据风速对列车运行和基础设施的影响将高速铁路风速监测数据分为6个等级,根据历史数据确定各等级下的差分阈值。根据当前风速自适应动态选择差分阈值识别风速异常数据,并结合风向进一步研究异常数据产生的原因。对京张高速铁路风速监测数据的分析验证表明该判识方法快捷有效。
2021年10期 v.61;No.572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邢梦婷;杨飞;魏子龙;姚永明;王平;
以日照市沿海地区一新建高速铁路高架桥段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现场试验分析振动波在桥梁结构及下部基础中的传递特性,然后建立桥墩—岩土层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仿真进一步研究不同激振频率下地面竖向位移响应。结果表明:外部激励作用下列车荷载产生的中高频振动对桥梁上部结构影响显著;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在岩土介质中衰减,主要衰减频率在15 Hz以下和83 Hz以上,其间中高频段的衰减相对较弱;与土质地层相比,岩土地层对振动的滤波作用较弱,20 m以外10~60 Hz频段地面振动响应频率成分仍然较为丰富。因此,岩土地层区段高速铁路环境振动评估不仅要考虑20 m以内中高频段的地面振动,还应该关注20 m以外的地面振动,尤其是尚未完全衰减的10~20 Hz较低频段的振动。
2021年10期 v.61;No.572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