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建筑

访问量:578395

特稿

  • 基于冲击弹性波的隧道衬砌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研究和应用

    姜勇;吴佳晔;马永强;黄伯太;

    铁路隧道衬砌混凝土强度主要检测方法存在精度差、对结构有损伤等问题,严重制约对衬砌质量的正确评估和控制。为此,研发了基于冲击弹性波的强度检测技术体系,包括技术原理、标定及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等,并在百余座铁路隧道开展验证和应用。结果表明,相对传统的回弹法等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范围广,精度较高,可为铁路隧道衬砌混凝土强度提供有效检测。

    2020年06期 v.60;No.556 1-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桥梁与结构工程

  • 银西高速铁路渭河特大桥钢腹杆组合结构总体设计

    李宗建;

    银川至西安高速铁路渭河特大桥主桥设计方案受既有公路桥、防洪评价、美观性等多因素控制,上部结构首次采用3×60 m及4×60 m等跨度钢腹杆组合连续梁结构,参考既有类似结构尺寸并结合本桥实际情况拟定出钢腹杆组合结构的桁高、桁式、节间长度、节点形式等总体构造。根据施工方案采用有限元构建全桥杆系模型和实体模型,对该新型结构进行静力计算、实体分析,从总体上把握该结构受力性能。采用大比例缩尺模型试验对节点承载能力和破坏形态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钢腹杆组合结构能有效减轻结构自重,减小桥墩尺寸,其刚度指标、局部应力及节点区钢结构和混凝土协同工作能力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受力性能优越,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桥型。

    2020年06期 v.60;No.556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 城际铁路长联大跨高墩刚构-连续组合梁桥设计分析

    刘骞儒;

    西北一城际铁路特大桥主桥采用(80+4×144+80)m刚构-连续组合梁,梁体采用单箱单室直腹板截面梁,利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主桥计算模型进行动力特性计算,并对比不同固结方式、桥墩墩身壁厚、横系梁设置方案下桥梁的自振特性,得出最优桥墩设计方案。通过主桥结构静力计算验证桥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并确定合龙顺序,中跨合龙时施加6 000 kN顶推力以改善墩身内力。箱梁纵向计算及横向环框计算表明,本桥采用的双薄壁刚构墩在最不利荷载工况下能满足结构安全使用的要求。

    2020年06期 v.60;No.556 12-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 西安机场城际铁路渭河特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鄢玉胜;

    西安机场城际铁路为陕西省首条城际铁路,渭河特大桥主桥采用1联(50+8×100+50)m连续梁。主桥桥址邻近既有大唐管线桥,地震烈度高,桥墩较低,连续联长,设计难度大。对主桥的桥式方案选择、总体布置、墩型选择、抗震措施、基础设置等方面进行介绍,并给出主要计算结果。对该桥的抗震设计、支座选择、阻尼器行程确定、大梁缝轨道措施等进行了阐述。

    2020年06期 v.60;No.556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 考虑徐变恢复的混凝土徐变效应分析

    周勇军;丁伟慧;赵煜;李源;吴领领;

    为了解决混凝土在复杂变化应力下的徐变计算问题,首先采用双函数法对叠加法的徐变计算公式进行修正;然后将修正叠加法应用到简单应力、阶梯变化应力、连续变化应力历史中,形成统一的徐变计算模式;最后设置3组阶梯变化应力历史、2组连续变化应力历史,分析叠加法与修正叠加法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对于递增应力历史,2种方法徐变计算值相同;对于递减应力历史,2种方法徐变计算值的差异随龄期增大而增大,700 d的相对误差最大为47%;2种方法的差异与应力历史类型有关,其差异由小到大分别为递增应力、波动应力、递减应力历史。修正叠加法考虑了应力递减下的真实徐变恢复效应,适用不同类型的徐变模型与不同状态的应力历史,是一种较为准确的徐变计算方法。

    2020年06期 v.60;No.556 21-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 扁平板式吊杆涡振性能及气动优化研究

    徐昕宇;陈星宇;郑晓龙;唐浩俊;李龙;

    为研究扁平板式吊杆风致涡激振动特性,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建立涡振数值模型,并验证该方法和模型的可靠性。以高宽比1∶6的吊杆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风向下吊杆风致涡振随风速的变化规律,研究涡振过程中旋涡的脱落规律,并提出增设扰流板和竖向开槽2种气动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吊杆长边迎风涡振振幅最大值为35.2 mm。气流在吊杆的上下侧出现明显的来流分离和旋涡脱落,并在吊杆后方产生巨大空腔。设置三角扰流板的吊杆后涡振锁定区间大幅减小,各风速下涡振振幅均大幅降低,最大涡振振幅减小89.5%。开槽后的吊杆断面在各风速下振幅接近0,吊杆开槽能够有效抑制涡振的发生。

    2020年06期 v.60;No.556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装配式钢混工字组合梁桥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研究

    贺国栋;陈洪伟;崔剑峰;贺耀北;

    以一座3×30 m装配式钢混工字组合梁桥为对象,选取跨中断面、四分点断面、支点断面为代表,分别采用4种简化计算方法和实体有限元模型计算汽车荷载横向分布系数,以有限元计算结果为基准,对简化计算方法进行校核与评价。结果表明:4种方法得到的钢混工字组合梁桥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差异较大,应结合桥梁构造特点选取不同的计算方法;桥梁支点断面推荐采用横向铰接板梁法或杠杆原理法;桥梁跨中断面和四分点断面推荐采用偏心压力法。

    2020年06期 v.60;No.556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 沪通长江大桥29~#墩塔梁同步施工工艺

    赵东波;

    沪通长江大桥为沪通铁路的关键和控制性工程,主航道桥为主跨1 092 m的双塔钢桁梁斜拉桥。在主航道桥29~#主塔墩施工时,由于施工工期紧张采用了塔梁同步的施工方法。介绍了塔梁同步施工的控制原理、施工原则和桥塔的测量控制,研究了大节段钢桁梁双悬臂架设的平衡控制、各合龙口敏感性以及中跨合龙技术,对大跨度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工艺及工效进行了总结。实践结果表明,大跨度斜拉桥采用塔梁同步施工工艺,在确保主塔施工质量安全控制的同时,可明显加快主塔施工进度,有效地缩短了工期,为后续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能产生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2020年06期 v.60;No.556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 平潭海峡大小练岛水道桥施工监控

    何宇;李永强;乐思韬;郭辉;王玉鹏;

    大跨度斜拉桥是复杂的高次超静定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结构的内力和线形进行有效监测与控制。本文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大小练岛水道桥为工程背景,基于无应力状态法与自适应原理,建立了全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将仿真分析结果与工程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施工监控的有效性。

    2020年06期 v.60;No.556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 新型组合结构围堰钢-混连接段关键技术

    张凯;张程然;张振;谭映梁;

    组合结构围堰由于其环境适应能力强,施工成本可控,便于合理优化工期,近年来逐步成为桥梁基础施工建设中新兴的一种施工方法。常见的组合围堰有土石+双壁钢围堰、钢筋混凝土-钢套箱围堰、混凝土-钢板桩围堰等结构形式,而咬合桩-双壁钢围堰组合结构围堰尚属国内施工中首次运用,缺乏合理性验证。以建设中的临港长江公铁两用大桥基础施工为例,介绍组合咬合桩+双壁钢围堰。对钢-混连接段构造建立ABAQUS有限元分析模型,验算不同工况下其变形、力学特性。现场监测结果验证了有限元计算的可靠性,同时表明钢-混连接段构造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2020年06期 v.60;No.556 44-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洞庭湖大桥组合式沉井施工关键技术及仿真分析

    李德;

    洞庭湖大桥N003#墩组合式沉井直径31.6 m,高17.7 m,埋深16.1 m,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为钢板桩。以该组合式沉井施工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大型组合式沉井施工的要点,并对施工安全进行验算。建立仿真分析模型对施工过程中沉井的应力状态、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沉井下沉系数、下沉稳定系数满足下沉要求。钢板桩最大有效应力116.5 MPa,最大剪应力66.6 MPa,最大变形7.9 mm,混凝土沉井最大有效应力7.3 MPa,均满足结构受力及变形要求。

    2020年06期 v.60;No.556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 格构式超高支墩在桥梁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黄煜寰;丁仕洪;牛忠荣;程长征;蒋志;程献访;

    一座双线特大桥采用上承式连续钢桁梁结构,钢桁梁从两侧边墩至主墩悬臂架设在距边墩81 m处,设置高度分别为110.9 m(左侧),133.5 m(右侧)的格构式超高支墩以缩短151.5 m悬臂架设长度。提出一种有效力学分析方法模拟墩梁支撑钢桁梁悬臂架设过程的非线性接触情况,将理论分析模型结合到有限元软件中,运用迭代试算、反馈调节运算方法对钢桁梁架设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施工阶段不同环境温度工况下格构式超高支墩支反力与应力。基于钢桁梁与格构式超高支墩结构整体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了钢桁梁下落格构式超高支墩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2020年06期 v.60;No.556 53-5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隧道与地下工程

  • 衢宁铁路鹫峰山一号隧道高压富水断层处治技术

    王伟;

    针对鹫峰山一号隧道富水断层下穿大型水库、实测水压高达4.3 MPa的工程水文地质特点,通过超前钻孔及孔内成像和同位素示踪试验综合分析,判定断层段地下水与地表水库水存在长期水力联系;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提出了隧道穿越高压富水断层带"超前注浆加固、衬砌结构加强、分区防水、安全监测、综合治理"的处理原则和相应的工程处治措施,有效解决了隧道安全施工和结构长期安全问题,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2020年06期 v.60;No.556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 含水率对古土壤隧道围岩膨胀性的影响

    常帅斌;

    早胜3号隧道是银西(银川—西安)铁路控制性工程,隧道洞身穿越的第三系古土壤具有膨胀性,其变形影响到施工期围岩稳定及运营期结构安全。本文对古土壤物理力学性能、矿物成分与微观组构进行了测试,开展了不同含水率下原状、重塑古土壤试验,并应用GTS/NS有限元软件分析不同含水率下隧道围岩的力学特性及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原状古土壤含水率低于19%时膨胀力变化较大,随含水率增大膨胀力近于完全释放;重塑古土壤膨胀力对含水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减弱,但重塑扰动使得相同含水率重塑古土壤的膨胀力远高于原状古土壤;不同含水率下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变化较小,拱顶沉降和边墙水平位移变化较大。本文确定了原状、重塑古土壤含水率与膨胀力的关系,对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具有指导作用。

    2020年06期 v.60;No.556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 巴玉隧道施工中岩爆风险动态管控措施

    韩侃;杨文斌;陈贤丰;王秉勇;

    针对隧道岩爆管控难题,结合川藏铁路巴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岩爆特点,分析了岩爆的判别、规律及危害性。总结了针对隧道各级岩爆风险的动态施工技术,提出优化工程布置和开挖参数、提前释放围岩应力、完善直眼掏槽和水压爆破工艺、机械化配套施工等动态防控措施,确保了岩爆地段施工安全。本文可为类似高原高地应力隧道施工岩爆风险动态管控提供参考。

    2020年06期 v.60;No.556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 地铁隧道小半径曲线段盾构割线始发预偏量控制方法

    姜留涛;郭军;

    城市地铁隧道小半径曲线段盾构始发姿态控制是施工质量控制中的技术难题。本文依托工程实例,建立了小半径曲线段割线始发盾构姿态数值模型,研究盾构始发姿态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性,进而提出沿割线方向预设偏转角或盾尾预偏移量的小半径曲线段盾构姿态控制方法。在北京地铁19号线区间隧道的应用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控制小半径曲线段盾构始发参数和超限风险,且给出的盾构始发各控制参数的关系表方便工程技术人员选用。

    2020年06期 v.60;No.556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 喀斯特地貌区超浅埋拱盖法暗挖车站主体与附属结构接口优化设计

    齐少轩;王非;朱培;王安东;

    为降低喀斯特地貌区上软下硬地层超浅埋拱盖法车站主体与附属结构接口处的开挖风险,依托贵阳2号线油榨街暗挖车站,基于土力学及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应用有限元法建立地层-结构静力计算模型,分析了接口优化前后红黏土地表沉降规律以及接口处变形和受力,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验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红黏土地层暗挖接口的地表沉降规律符合Peck公式;采用弧形拱顶+直墙+仰拱+拱盖接口时,初期支护阶段接口变形及地面沉降相较传统接口减少56%~64%,增加拱盖环框梁后最终变形量减小61%~83%,二次衬砌厚度减少50%~54%,配筋减少6%~25%。

    2020年06期 v.60;No.556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 露天矿边坡开挖对邻近铁路隧道的影响分析

    王翠萍;

    结合露天煤矿矿区与邻近既有铁路隧道的地质情况,运用FLAC 3D数值模拟方法,建立露天矿开采过程中岩土体开挖和回填对隧道结构影响的三维模型,分析露天矿边坡开挖及回填对隧道结构应力场和应变场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高边坡开挖所引起的隧道总位移最大值为3.61 mm,及时回填至原地貌后总位移下降至2.87 mm,高边坡在开挖后及时回填对既有铁路隧道衬砌结构影响较大,高边坡的地表限采边界线与既有铁路隧道应增加一定的安全距离,开挖后应及时回填;矮边坡开挖所引起的隧道总位移最大值为24.60μm,及时回填至原地貌后总位移下降至4.16μm以内,矮边坡在开挖后及时回填对既有铁路隧道衬砌结构影响较小。因此,露天矿可按现有地表限采边界线进行开采,开采过程中在对应边坡的隧道区段衬砌表面布置应力和应变监测系统,必要时采取限采和衬砌锚固措施。

    2020年06期 v.60;No.556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路基与地基基础

  • 干湿循环过程中红黏土改良土路基填料试验研究

    曾帅;曾长贤;卞友艳;华丽晶;张栋;

    对广西红黏土改良路基填料进行干湿循环试验,比较水泥掺量、含水率、是否添加改良剂等因素对改良土耐久性的影响。红黏土水稳性差,干湿循环后出现一定程度的质量损失,而新型改良剂对提高红黏土干湿循环下的耐久性作用显著。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掺量11%~15%、压实系数0.9、含水率高于最优含水率6%~7%时,无侧限抗压强度和质量损失率满足要求。

    2020年06期 v.60;No.556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 蒙脱石含量对粉质黏土填料压实和强度的影响

    乐红志;罗强;周鑫;刘宏扬;吴鹏;

    鉴于黏土矿物中蒙脱石的亲水性最强,开展了蒙脱石含量对粉质黏土压实及直剪强度特性影响的试验,运用凸面接触微观模型分析了蒙脱石对抗剪强度的影响机理,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粉质黏土抗剪强度因素的主次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蒙脱石含量提高,粉质黏土的最大干密度呈加速减小的非线性变化趋势,最优含水率呈加速增大的非线性变化趋势;粉质黏土抗剪强度与蒙脱石含量呈负相关性,并随垂直压力增加趋于明显;饱和含水率条件下,粉质黏土摩擦角随蒙脱石含量增大呈线性减小趋势,黏聚力随蒙脱石含量增大呈线性增大趋势;影响粉质黏土抗剪强度的主导因素依次为垂直压力、含水率、蒙脱石含量、压实系数。

    2020年06期 v.60;No.556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 既有线列车动载对下穿锚固工程的影响试验研究

    周文皎;蔡培尧;颜志雄;魏少伟;饶邦政;

    以衡重式挡墙加固工程为背景,开展列车动载对下穿锚固工程影响实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锚条件下,挡墙墙面上锚索锚头位于轨面下1.8 m及以下时,列车动载对锚索预应力的瞬时影响小于3%;群锚条件下,列车通过时锚索预应力值均出现偏离稳定值的瞬时波动,但增幅在3~14 kN之间,约为锁定值的2.5%以内;列车轴重、速度对群锚预应力的影响程度低于单锚条件,说明"框架+锚索+挡墙"联合支挡模式相较于单锚条件下"锚索+挡墙"联合支挡效果更佳。

    2020年06期 v.60;No.556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多向荷载作用下岩溶区嵌岩桩嵌岩深度计算方法

    江杰;赖增任;欧孝夺;王智;杨迪;

    针对多向荷载作用下岩溶桩嵌岩深度研究的不足,基于Hoek-Brown破坏准则和静力平衡原理,研究水平力、弯矩和竖向承载力作用下岩溶区桩基溶洞顶板受力特性,推导出三向荷载共同作用下嵌岩桩嵌岩深度计算公式。通过与规范和工程实例对比分析,证实了方法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岩顶面水平力、弯矩、竖向承载力与嵌岩深度之间的关系,三者对嵌岩深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均有影响。

    2020年06期 v.60;No.556 96-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 基于一维波动方程的桩基完整性检测方法

    曾润忠;金晨;胡文韬;

    通过以一维应力波理论为基础的低应变反射波法分析出病害处的波形传播规律及特征,并运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对混凝土桩基某处出现不连续、离析、空洞等缺陷进行分析,得到频域和时域导纳曲线。将低应变反射波法得到的结果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现场钻芯法验证,可确定桩身缺陷程度及类型,为提高桩基质量检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提供参考依据。

    2020年06期 v.60;No.556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 螺杆桩在京雄城际铁路固安东站路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高峰;

    京雄城际铁路固安东站里路基工程地基处理原设计采用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加固,施工方法采用锤击法或静压法。若采用锤击法施工则存在扰民问题,若采用静压法则存在遇砂层难以压入的问题。经研究将管桩调整为螺杆桩,经复合地基单桩承载力监测,单桩承载力达到2 100 kN,桩长达到设计桩长,施工无噪声,满足了地基处理加固的各项要求。

    2020年06期 v.60;No.556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铁路路堑高陡岩质边坡安全性评价

    伏坤;刘勇;王珣;徐鑫;李刚;

    针对传统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且缺少严格理论依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铁路路堑高陡岩质边坡安全性评价新方法。该方法有严谨的数学推导过程,客观性强。运用该方法对20处高陡岩质边坡的10项评价指标进行了降维分析。20处高陡岩质边坡中有8处为稳定状态,7处为基本稳定,3处为潜在不稳定,2处为极不稳定,与专家评价结果吻合较好,证明该方法科学合理。

    2020年06期 v.60;No.556 108-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GPI岩质边坡植被再造技术在京张高速铁路中的应用

    张世杰;

    京张高速铁路DK72+275—DK72+445段深路堑岩质边坡采用常规混凝土结构防护不能满足环保、经济等方面要求,因此总结目前广泛采用的各类绿色防护技术并调研其实施后的绿色生态防护效果,提出了采用GPI岩质边坡植被再造技术的边坡防护方案。该项技术克服了岩质路堑边坡难以绿化的困难,提高了岩质深路堑边坡与周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采用GPI岩质边坡植被建造技术防护较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结构平均节省43.4元/m~2,经济效益明显。

    2020年06期 v.60;No.556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线路与养护维修

  •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曲线超高调整技术

    肖俊恒;张欢;方杭玮;李子睿;于毫勇;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曲线超高一般设置在无砟道床结构中,一旦施工完成超高将无法调整。如果列车提速,欠超高将增大,进而影响列车舒适度并降低安全性。因此,研究无砟轨道超高可调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以WJ-8型扣件为基础的调超高技术方案,实现无砟轨道曲线超高调整。经室内试验,调整后扣件结构满足相应标准要求。在大西客运专线进行了实车试验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无砟轨道调超高扣件满足高速动车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该技术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曲线地段列车提速提供了技术储备,并节约了改造工程的费用。

    2020年06期 v.60;No.556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30 t轴重重载铁路有砟轨道动力性能试验研究

    李明;

    在瓦日(吕梁市兴县瓦塘镇—日照港)重载铁路综合试验段开展30 t轴重实车试验,研究新型重载铁路有砟轨道结构扣件、轨枕及整体轨道结构的动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30 t轴重重载列车通过时,新型重载有砟轨道安全性参数均小于安全限值;弹性垫层采用TPEE材质,并提高了垫层刚度,延长了其疲劳寿命;弹条Ⅵ型扣件具有足够的横向承载能力,保持轨距的能力较好;Ⅳa型轨枕承载能力高,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且其横向位移小,具有较好的轨道结构稳定性;通过提高道床厚度降低了道床底部应力,减少了重载列车对路基的破坏;新型重载轨道结构提高了轨道结构的横向刚度,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2020年06期 v.60;No.556 123-12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 重载铁路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动力学特性

    张利;

    重载铁路不同形式的轨道连接处过渡段因刚度突变,易导致线路病害。建立重载铁路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过渡段位置、过渡段刚度分级以及支承层延伸长度对重载铁路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为减小重载铁路过渡段荷载冲击效应对下部基础的影响,宜将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设置在路基上;从减小过渡段轮轨冲击、延长轨道结构使用寿命以及减少过渡段病害产生的角度分析,过渡段应设置轨道结构分级过渡,同时设置支承层,支承层延伸至有砟轨道长度应在10 m左右,超过10 m后作用不明显。

    2020年06期 v.60;No.556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轴重和轨枕空吊对轨道几何检测数据的影响

    张志川;刘秀波;陈鹏;陈茁;

    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有砟轨道仿真分析模型,计算得出检测车在不同轴重下通过单根、连续2根和连续3根轨枕空吊线路时4种型号钢轨的轨道高低峰峰值,分析检测车轴重、连续空吊根数及钢轨型号对轨道高低峰峰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轴重越大、连续空吊根数越多,对轨道几何检测数据的影响越大;单根轨枕空吊时,钢轨型号对轨道几何检测数据影响较小;连续空吊根数达到2根及以上时,钢轨型号对轨道几何检测数据影响较大;建议检测车轴重偏差控制在1.5 t以内。

    2020年06期 v.60;No.556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稳定性分析及养修建议

    谭社会;方文珊;林超;

    基于位于小半径曲线区段的桥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的运营期温度与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了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的稳定性并提出了养修建议。结果表明:连续4~5 d高温天气后轨道板温度达到最高值,因此持续高温超过3 d就须加强现场检查,以消除安全隐患;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整体性好,钢轨与轨道板纵向相对位移很小,在轨道结构良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少防爬位移观测点数量,但对特殊结构处及结合部仍应长期观测;在设计温度梯度范围内,轨道板垂向稳定性满足要求。

    2020年06期 v.60;No.556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 反射隔热涂料对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应力应变状态的影响

    常逢文;张光明;魏春城;康维新;刘浩;杨荣山;

    为分析反射隔热涂料对无砟轨道温度场的影响,对现场铺设的CRTSⅡ型轨道板进行长期温度监测。通过试验数据分析,确定CRTSⅡ型轨道板的最大正温度梯度,利用热传导解析式可推算不同厚度轨道板的温度梯度修正系数。以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为例,建立实体有限元模型,分析反射隔热涂料对轨道板翘曲、树脂填充层受力和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刷反射隔热涂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太阳辐射对轨道板温度梯度和日温度变化的影响,有效控制轨道板的翘曲、树脂填充层的受力和变形,轨道板最大翘曲应力降低25%,板中最大上拱量减小56%,板角最大下沉量减少25%,树脂填充层所受最大压应力和最大压缩变形分别减少33.6%,33.3%。

    2020年06期 v.60;No.556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 非对称轨底坡条件下地铁车辆动力学分析

    温静;于浩;陈嵘;

    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地铁车辆-轨道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结合轮轨滚动接触疲劳预测模型,分析非对称轨底坡对车辆动力学性能、轮轨磨耗及滚动接触疲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小外轨侧轨底坡会降低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加剧轮轨磨耗,恶化表面疲劳性能;设置非对称轨底坡时,外轨动态响应主要与外轨侧轨底坡有关,受内轨侧轨底坡的影响较小;为减缓外轨磨耗及滚动接触疲劳,建议内轨侧轨底坡采用1/40、外轨侧轨底坡采用1/20。

    2020年06期 v.60;No.556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应用于聚氨酯固化道床施工的烘干车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马时雨;周佳亮;高春雷;

    为提高聚氨酯固化道床烘干作业的自动化程度,本文提出一套烘干车控制系统,介绍其设计方案并进行现场测试。该系统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模块为控制核心,通过烘干冷却设备、密封装置、走行模块、检测设备等实现对聚氨酯固化道床的自动烘干冷却,并通过显示屏直观地监测车上各限位气缸的状态。现场测试结果表明:烘干效果与烘干时间、烘干温度有关;选用烘干13 min+冷却8 min方案能够高效地对聚氨酯固化道床进行烘干;该系统具备可行性和可靠性。

    2020年06期 v.60;No.556 148-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其他

  • 地铁隧道振动源强在线监测及数据统计分析

    陆静;单涛涛;

    地铁振动源强是环境振动影响评价中的关键因素。为消除环境振动影响评价中应用单次振动测试结果作为源强数据的局限性和偶然性,基于NI cRIO硬件和SystemLink软件架构,搭建分布式监测系统对上海地铁某线路隧道振动源强进行长期在线监测。采用不同频率计权曲线对监测的振源振动加速度进行振级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监测点位边界条件下,振源振级约为71 dB。与采用W计权曲线相比,Wk计权振级平均增加量约为3.2 dB。对地铁振源的长期监测实践表明,该振源在线监测系统从功能和性能上能够满足轨道交通现场部署需求,并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扩展性。

    2020年06期 v.60;No.556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 声明

    <正>本刊重申:稿件凡经本刊发表,即视为作者同意授权本刊代理其作品电子版信息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络传播权;并且本刊有权授权第三方进行电子版信息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络传播。本刊支付的稿费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费用。作者如不同意,请投稿时申明。

    2020年06期 v.60;No.556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