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宁军;
连续梁合龙段施工是悬浇施工中技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而体系转换是合龙段施工的关键。本文根据京石客运专线石太直通线跨石铜路连续梁施工的工程实践,介绍了连续梁合龙段施工顺序、影响因素、需解决的问题和施工方法,可为以后同类连续梁的合龙施工提供参考。
2011年07期 No.449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张云娜;陈淮;
针对装配式空心板桥因空心板之间横向联系弱易出现单板受力的病害,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程序建立装配式斜交空心板桥的计算模型,进行多种加固工况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体外横向预应力进行加固,增加了装配式斜交空心板桥各板之间的横向联系,改善了桥梁整体性,加固效果良好;斜交空心板桥的斜交角对装配式斜交空心板桥的加固效果影响较大,斜交角越大,加固效率越低。
2011年07期 No.449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 卫红发;
研究应用横向四滑道、纵向多点滑动、多台千斤顶不平衡布置、同步顶推控制技术,成功地解决了长距离、大吨位钢筋混凝土箱梁跨越铁路顶推难题,对同类桥梁的顶推施工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011年07期 No.449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 王红;
结合参与处理、搜集到的工程实际问题,指出了预应力混凝土桥跨结构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含预应力束安装、张拉、压浆,以及大跨度桥0#块的固定等,期望对我国今后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施工质量有所帮助。
2011年07期 No.449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 王秀丽;舒丽红;
韩江特大桥深水桩基础是厦深铁路的重点控制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双壁钢围堰的设计计算的精度对于整个深水桩的顺利施工至关重要,本文对韩江特大桥双壁钢围堰结构建立多种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确保了结构设计安全和施工的顺利进行,可以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2011年07期 No.449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 毛伟;贾金青;余芳;
运用ANSYS进行空间曲线布筋的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全过程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荷载挠度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此外计算的混凝土梁顶应变以及中和轴位置变化也较好地符合了预应力混凝土梁静载过程中的变化,说明该模型能较真实地反映静载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为模拟实际工程中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变化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方法。
2011年07期 No.449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 蔡金标;胡蒙;陈海浪;
结合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二期工程跨江岸货场桥梁空间曲线预应力束管道摩阻试验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求出管道摩阻系数μ和k。通过对诸多相关文献中不同管道类型的摩阻系数μ和k的取值进行统计,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参考取值。
2011年07期 No.449 20-2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朱秀玲;
本文以某钢铁企业铁路立交桥为例,论述特载(单轴420 kN)32 m下承栓焊钢板梁的设计及其在钢铁企业运载铁水专用线上的应用。经荷载试验检定,主梁实测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有些指标安全储备很高,可按设计活载正常运行。
2011年07期 No.449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王彬力;蒲黔辉;白光亮;
以重庆市轻轨1号线30 m U型梁工程为背景,进行了各级疲劳荷载循环后的U型梁结构静载测试,自振频率测试;600万次疲劳循环荷载后U型梁的抗弯、抗剪及抗裂性能测试及疲劳循环加载时跨中截面的动应变和动挠度测试。介绍了1∶1等比例模型试验的设计与制作,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疲劳加载效果的验证。通过试验研究解决重庆轻轨U型梁疲劳问题,了解桥跨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判断实际承载能力,为此类桥梁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1年07期 No.449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 张海龙;
大跨度斜拉桥柔性拉索的施工技术是斜拉桥施工难点,准确的下料长度(即无应力索长)和合理的安装方法是保证斜拉桥结构受力符合设计的两个关键工序。本文推导了柔性拉索下料长度的一种新算法,阐述了吊点法安装柔性拉索的工艺,工程实践证明了新的计算方法和安装技术的优越性。
2011年07期 No.449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张岗;王翠娟;
混凝土箱形截面梁随火灾场温度的升高,高温度区会穿透混凝土薄壁层,致使箱梁的有效区域完全破坏,混凝土箱形截面的等温线分布比实心截面等温线偏高;整跨受热模式下钢筋混凝土简支箱梁跨中挠度时程曲线随荷载等级的增加呈非线性变化趋势,挠度时程曲线增大的程度随保护层厚度增加而减小,延火时间对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跨中挠度有较大影响。因此,控制火灾时间或者提高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有效控制火灾高温场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挠度值。
2011年07期 No.449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 崔容义;
随着高强度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厚壁桥墩这类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效应问题,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普遍重视。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利用桥梁专业软件MIDAS/CIVIL,对某在建铁路大跨度斜拉桥边墩大体积混凝土进行了水化热及温度应力分析,并通过采取合理的温控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
2011年07期 No.449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 由利华;
本文结合高速铁路桥梁喷涂弹性体聚脲防水层的现场应用,总结聚脲材料的施工工艺、施工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为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同时对现阶段聚脲工程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2011年07期 No.449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耿萍;应础斌;张征亮;吴川;
通过地震系数法、塌落拱理论以及动力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荷载对隧道产生的内力,并分析了围岩应力应变的变化规律。将隧道衬砌在不同计算方法下的内力值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对常规地震系数法的修正,并在特定工况下采用修正的地震系数法进行隧道抗震设计。
2011年07期 No.449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 徐美华;
沪蓉西高速公路龙潭隧道左、右线长度分别为8 693 m和8 599 m,在距出口端约3 km处分别设3号、4号竖井进行通风。竖井施工有以下特点:综合利用悬吊钢丝绳,减少稳车投入;开挖采用人工钻爆法进行施工,避免投入伞钻,减少设备投资;衬砌混凝土分别采用整体下滑模板进行施工;井口30 m以下井身采用衬砌紧跟开挖面,保证施工安全。
2011年07期 No.449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严涛;
通过工程实例介绍盾构机通过运河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和应急措施,主要有:在掘进的同时向正面土体注入一定量的泡沫剂改良砂性土体,同步注浆控制地表沉降、隧道渗漏和管片上浮,掘进速度及盾构机姿态的控制,盾尾密封及出土量管理等,可为同类地层条件下盾构施工提供参考。
2011年07期 No.449 51-5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柳超;谭引刚;左清军;
两水隧道是处于高地应力环境下的双线软岩隧道,在施工期间出现了围岩沉降和收敛过大,初期支护变形致使钢拱架扭曲等现象,如何保证围岩稳定,进行安全施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场调研、应力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软岩变形的机理与对监控数据的分析,提出了施作临时仰拱、二衬及时跟进和采用铣挖机配合钻爆法等措施,实践证明,上述措施对控制围岩的沉降和收敛效果良好。
2011年07期 No.449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 占文;秦明强;李进辉;邹玉生;
为确保地铁车站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避免出现温度裂缝,在温度应力场仿真计算的基础上提出温控防裂措施,并开展现场温度监测。工程实践表明,地铁站各结构控裂侧重点各不相同,需采取不同温控防裂措施避免有害温度裂缝的产生。
2011年07期 No.449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苏兴;
家乡沟隧道为典型的浅埋单洞双线大跨度隧道,本文通过对浅埋大跨度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变形与受力的监控量测,为台阶法在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安全保障。
2011年07期 No.449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 宋顺德;
分析新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白河至和龙段隧道防排水设施发生冻害的机理,指出应根据局部气候条件确定防排水设施防冻害标准,部分防排水设施宜采用较高一级的构造措施,施工中特别注意防冻措施细节处理,尽量减少冷桥。
2011年07期 No.449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沈林冲;张金荣;秦建设;黄先锋;郭爱国;王勇;
盾构法隧道的施工已广泛应用于城市地铁建设中。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层的工程性质差异大、环境和施工条件恶劣,盾构机的选型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施工的成败。针对杭州地铁1号线所遇的特殊复杂工程条件,结合盾构选型的原则与方法,提出适用于地铁隧道施工用的盾构机机型及其配置的特殊技术要求,从选型的角度探讨适合本工程的施工盾构机。
2011年07期 No.449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李曼;马平;孙强;
在深埋完整岩体内开挖地下洞室时,洞室轴线的走向与工程区初始地应力场密切相关。当洞室轴线走向不同时,洞室洞壁上重分布应力的性质也完全不同。本文以圆形洞室为例,从弹性力学解析结果得出:为充分发挥圆形洞室围岩的自稳能力,降低工程造价,洞室轴线的选取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他形状地下洞室(矩形、圆拱直墙型等)也可得出同样的结论。
2011年07期 No.449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熊刚;黄思勇;项敬辉;
随着地下空间开发事业的蓬勃发展,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桩基的现象时有发生。近接施工会引起桩基的附加变形和内力,进而对既有建筑物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总结了隧道近接施工对既有桩基影响的四种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过程,指出了每种研究方法的适用条件。分析了现阶段近接施工案例的特点、当前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最后指出了今后研究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可为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2011年07期 No.449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付迎春;朱永全;陈静;
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车站出入线地下隧道工程,其上方为安德门站—宁丹路站区间隧道,区间正线与出入线上下交叉。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其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主要从地表沉降和地层竖向位移、后建区间隧道施工对先建出入线隧道竖向位移和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施工建议,为今后相关工程提供一些借鉴。
2011年07期 No.449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 李博;
文章以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包西铁路榆林车站职工公寓楼进行无填料振冲挤密法处理为例,介绍了无填料振冲挤密法的设计和施工工艺、施工要点和注意事项、结论,对类似工程地质条件有一定借鉴作用。
2011年07期 No.449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崔燕伟;满媛;
结合工程实例,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CFG短桩复合地基性状进行研究,分析了桩土模量、桩长、置换率、褥垫层厚度等因素对CFG短桩复合地基的影响,并结合地基处理后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以及工程完工后建筑物的最终沉降量等情况,对比其它地基处理技术,总结了CFG短桩复合地基的优点,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经验和参考。
2011年07期 No.449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奚笑舟;陈龙珠;
本文采用荷载传递法,假定桩侧土荷载传递函数符合弹性—应变硬化—理想塑性三折线模型,考虑桩身自重的影响,推导出抗拔桩桩顶上拔荷载—位移曲线的解析算式,适用于多层地基中的抗拔桩。应用本文方法,同时可以得到抗拔桩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沿桩长的分布。通过对实例的拟合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为抗拔桩荷载传递机理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并可用于指导抗拔桩的设计和检测。
2011年07期 No.449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吴银亮;刘艳敏;祝艳波;
针对传统灰色模型对于波动性较大的数据建模预测失真与原点误差影响显著的问题,提出应用动态灰色模型,引入固定维度概念与信息优先原则,进行滑坡位移时间预测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MATLAB语言程序化实现。研究成果显示,动态灰色模型相对于静态灰色模型拥有更高的预测准确性与灵敏度,能更好地反应滑坡变形破坏的发展趋势。
2011年07期 No.449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刘庆元;朱本珍;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大量应用的常规预应力锚索结构忽略张拉段地层能量场的局限性,通过机理分析、结构设计、模型试验、现场测试试验等方法,研制出自锁型预应力锚索。并在自锁荷载试验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对自锁锚固性能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该种预应力锚索与常规结构形式之间的适用特点,为该种预应力锚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2011年07期 No.449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 胡在良;张佰战;董承全;李晋平;
用基桩采用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制作试件,开展波速与强度关系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性能混凝土强度与波速随龄期增长而增长,其中早期波速增长迅速,28 d以后波速基本稳定;强度随龄期增长较为缓慢,28 d以后仍继续增长。根据波速与强度关系及波速试验结果,给出了C25~C50高性能混凝土的低应变与超声波波速参考范围,并进行了工程实例验证。
2011年07期 No.449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胡正华;金瓯;陈成振;
我国沿海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着软黏土地层,由于软黏土低强度、高触变性、高压缩性、低渗透性和结构性不良等工程性质,深基坑的施工必须有一套合理高效的监测和控制方案,以防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结合某车站基坑的工程监测及施工组织实践,探讨软黏土地区深基坑的施工监测和控制技术。
2011年07期 No.449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刘翠容;孔德惠;
随着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和路网建设的不断推进,新线建设不可避免与灌溉渠道等水利设施交叉,若渠道位于路堤坡脚处,可兼作路堤排水沟。暴雨后需尽快降低渠道的水位,水位降低速率不同,其渗流场会有所不同,边坡稳定性也有改变。本文运用GEO-SLOPE软件模拟渠道以不同水位降低速率下的渗流场,从而得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可为路堤边坡的防护和治理工程提供依据。
2011年07期 No.449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 李好;
结合长沙霞凝站新建货场路基填筑工程,根据工程特点,提出适合本工程的路基填筑质量控制技术,并运用沉降预测分析软件对填筑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控制效果显著,为同类型货运站场的路基填筑提供参考依据。
2011年07期 No.449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谷牧;熊昌盛;董承全;
本文对桥梁基桩完整性质量检测中几种常用方法进行了介绍,通过对比各自的优缺点,结合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各个方法的综合应用实例,给出了几种方法对基桩质量缺陷判定有效性评价。
2011年07期 No.449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杨飞;黎国清;刘金朝;孙善超;
为建立350 km/h及以上速度级的轨道不平顺动态管理标准,并通过预设轨道不平顺实车试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和探索。借助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研究了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试验预设的最大安全值。首先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CRH2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320 km/h以下的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完善。详细研究了轨道不平顺和动力学响应的关联关系,分别给出了350 km/h和400 km/h下轨道不平顺试验预设的最大幅值,为完善试验方案、节约试验成本提供理论支撑。
2011年07期 No.449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 芦荣;
本文阐述了GJ-4G型轨检车工作原理和检测内容,从轨检数据中掌握线路局部的不平顺状态,及线路区段整体不平顺的动态质量,对线路养护维修工作进行指导,对工务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有效评价,从而实现轨道的科学管理。
2011年07期 No.449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赵秀丽;
文章结合CRTSⅡ型轨道板结构特点,说明CRTSⅡ型轨道板生产的关键技术包括轨道板场设计、轨道板预制中的模具选择与安装调整、混凝土配制、轨道板养护控制及打磨工序优化等,已经形成了我国轨道板生产成套技术和材料体系。
2011年07期 No.449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周文;
总结分析尖轨矫直前原始变形规律,并对变形进行分类,研究了尖轨矫直支点压点组合方法,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尖轨矫直三维实体模型,并计算尖轨矫直加载量。结果表明,尖轨矫直前初始变形分为单弯型、波浪型和空间曲线型三类,交替使用逐一矫直法和优先矫直法,可提高矫直效率;相同初始曲率半径下,所需加载量随加载支距增加而增加;相同加载支距下,所需加载量随初始曲率半径增大而减小;矫直后轨底残余拉应力随尖轨初始曲率半径增大而增大。
2011年07期 No.449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刘哲;王平;
连续梁桥上双线两组道岔对称布置和咽喉区外侧的单渡线是客运专线建设中主要的无缝道岔群布置形式,为了指导和完善连续梁桥上铺设道岔群时道岔和桥梁的设计方法,本文根据桥上无缝道岔纵向相互作用原理,建立了道岔—桥梁—墩台一体化有限元计算模型,以18号无缝道岔铺设在连续梁桥上为例,分析了这两种常见道岔群的纵向受力与变形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两组道岔对称布置时,可按单组道岔进行计算,墩台承受两组单开道岔的传力;单渡线这种岔桥布置对道岔与桥梁的受力都是有利的。
2011年07期 No.449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 刘亚航;段翔远;代丰;陈嵘;
底座纵连无砟轨道桥上无缝道岔中轨道板类型有不同种类,其中轨道板纵连结构虽然能较好地传递纵向力,为无缝道岔提供稳定可靠的无砟轨道基础,但是由于在道岔区内轨道板的宽度是渐变的,在轨道板之间纵向连接时,较难保证所施加预应力的对称性,因而还可采用分块式轨道板结构。本文就分块式道岔板与纵连式轨道板在受到伸缩力和制动力作用的情况下对桥岔不同部位的影响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在底座纵连无砟轨道桥上无缝道岔中,纵连式轨道板结构要优于分块式道岔板结构,
2011年07期 No.449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尤瑞林;范佳;王继军;杜香刚;
结合国产高速客运专线道岔的具体情况,首次提出国产化客专道岔板的设计方案。采用梁—板—板有限元计算模型对我国高速客运专线42号联络线道岔板进行力学计算,分析了道岔板结构在运营、运输、施工以及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并对道岔板的承载能力以及裂缝控制水平进行了检算。实现了新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形式在我国高速铁路道岔区的铺设应用。
2011年07期 No.449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许洪春;
本文通过对几种闸瓦压力试验数据的对比、计算和分析,求得了大型养路机械基础制动装置传动效率,并通过几种算法比较,找到了其中科学的、符合标准要求的、较为切合实际的,而且简便的计算方法。
2011年07期 No.449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王胜;潘亚嘉;丁坤;刘三忠;
本文对连续作业模式下的四点法检测进行分析,求出B点偏离及D点偏离对C点矢距的影响,然后建立拨道过程的数学模型,同时定义A点偏离对C点矢距的影响,最终建立四点法检测拨道修正值计算的数学模型,同理推出三点法检测拨道修正值计算的数学模型。
2011年07期 No.449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高建敏;
应用系统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决策理论和方法,基于轨检车现场实测的轨道不平顺数据,以高低不平顺为例,建立了高低不平顺25 m区间最大值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在此基础上,对高低不平顺区间最大值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并同实际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借助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可以预测轨道状态的发展变化;对于数据量小的系统,可以采用离散状态转移概率矩阵进行很好的预测,但如果样本数据量较大,离散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建立较为困难,且受异常数据影响大,不利于分析使用;如果能较准确地获得轨道不平顺发展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连续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利用此矩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轨道不平顺状态变化,此矩阵不受数据量限制,受异常数据影响小。
2011年07期 No.449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赵钢;赵国堂;徐贵红;张鹏;周志军;
利用综合检测列车检测数据指导工务维修是高速铁路维修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轨道检测波形图的分析可以掌握轨道不平顺的状态,方便快捷地查看波形可以极大地提高轨道不平顺分析效率。本文介绍了轨道检测波形综合展示分析软件的研发及应用。
2011年07期 No.449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郭杰;张佐汉;马凡祥;
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模大,采用的建设管理模式多,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总结,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对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总结,以系统论、组织论为基础理论,对各种建设管理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建设管理模式创新尝试的建议,对今后的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1年07期 No.449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 李永乐;王东绪;刘树红;何向东;
本文在回顾现有防风标准缺陷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铁路施工特点,从舒适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大风对施工人员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施工人员防风标准及不同等级的防风措施。研究成果对大风区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2011年07期 No.449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肖立波;
分析了气密性混凝土的作用原理,阐述了混凝土透气系数的测试原理及方法,着重介绍了配合比的正交试验方案及选定过程,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2011年07期 No.449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冯牧;雷晓燕;
通过现场测试和数值分析,对铁路线附近建筑物的振动特性、建筑物振动的传播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了简化分析,将列车—轨道—路基—大地—建筑物耦合系统分解为列车—轨道—路基相互作用连续平面三层梁模型和大地—建筑物(剪力墙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两个子系统,前者采用傅里叶变换法求解,后者采用三维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列车引发的建筑物振动属于低频振动,建筑物结构对高频振动具有衰减的作用;振动随列车速度的提升而增大,随列车编组的加长而增大,随列车轴重的增加而增大,随建筑物到轨道中心线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建筑物的振动水平随楼层的上升呈折线分布;框架结构相对于剪力墙结构能更好地抑制振动的产生。
2011年07期 No.449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正>由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长期健康监测系统——328个监测测点在武汉军山长江大桥全部安装到位。经过系统联合调试,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对大桥的健康状况和交通量状况进行实时连续远程监测。武汉军山长江大桥是京珠高速公路跨越长江的特
2011年07期 No.449 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本刊编辑部;
<正>期刊文章—[J],普通图书、专著—[M],论文集、会议录—[C],学位论文—[D],规范、标准—[S],报告—[R],未说明文献类型或资料类—[Z]。[1]刘振民.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混凝土裂缝分析与防止[J].铁道建筑,2007(6):99-101.[2]吴宏伟,陈守义,庞宇威,等.雨水入渗对非饱和土坡稳定性影响的参数研究[J].岩土力学,1999,20(1):57-61.[3]赵国堂.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011年07期 No.449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任奇志;
<正>近日,在贵阳小河区一鸣宽城国际施工现场,山河智能SWDM25A旋挖钻机顺利完成三根试桩成孔,成功实现2 m大桩径,钻孔深52.3 m(黏土层3 m、强风化岩层23 m、中风化岩层26.3 m、单轴抗压强度16~35 MPa)入岩,再创复杂地质成孔入岩新纪录。继兰新高铁后,山河智能旋挖钻再次向高难度工程挑战,并以高稳定性的综合表现和实力,获得使用单位高度认
2011年07期 No.449 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