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建筑

访问量:578395

桥梁

  • 连续钢桁梁桥节点刚度对结构受力的影响研究

    童登国;艾宗良;

    在大跨度钢桁梁桥设计中,杆件连接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钢桥节点连接中各板件的尺寸较大,形成一种近似刚性的连接,节点的刚度对结构的受力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针对东新赣江大桥进行有限元分析,对节点铰接、节点刚接与考虑梁端刚域的情况进行了定量比较,得到节点刚度与结构受力的影响规律,并对其处理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9年09期 No.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大跨自锚悬索桥地震响应分析

    丰月华;陈荣伟;

    对某在建大跨度自锚悬索桥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和地震响应分析,根据标准反应谱生成了人工输入地震波,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设计合理,抗震性能较好。

    2009年09期 No.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连续箱梁线型监测与施工控制

    张海亮;

    兴郭路跨苏嘉杭高速公路大桥是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由我集团公司承建的一座跨苏嘉杭高速公路的一座桥梁,主桥(55+85+55)m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较详细地论述该桥连续箱梁的线型监测技术和施工控制情况。

    2009年09期 No.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大跨度连续梁桥挂篮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

    梅瑞泰;

    国道主干线广州绕城公路西环南段,北江特大桥上部结构(75+136+7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刚构桥采用菱形挂篮悬臂施工法。介绍了大跨度宽幅悬浇箱梁菱形挂篮的设计、结构组成、特点及施工关键技术。

    2009年09期 No.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疲劳变形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张庆海;姜会增;李学金;

    以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试验为基础,分析了高强钢筋混凝土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变形的一般规律,用解析刚度法对高强钢筋混凝土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刚度进行了计算,提出了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疲劳裂缝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并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吻合度良好。

    2009年09期 No.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一铁路桥桥墩开裂原因分析及处理

    陈玉奎;

    分析了某铁路桥桥墩出现对称开裂的原因,诸如墩身混凝土与基础混凝土收缩差过大、混凝土离析泌水等。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实践证明有效;并对已产生的裂缝进行了封闭处理,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

    2009年09期 No.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高60m起吊量140t斜拉桥钢塔的安装及精度控制

    陈守辉;

    介绍采用万能杆件拼装的口字形连续提升千斤顶吊装体系,安全顺利、精确地完成了高60 m最大起吊量为140 t的钢塔吊装任务,解决了折线型钢塔吊装时角度控制、精确对位等技术难点。

    2009年09期 No.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武广客运专线三河坝特大桥桩基承压水处理技术

    梅文勇;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XXTJⅡ标三河坝特大桥桩基施工中,遇有较强的承压水。施工中根据具体的地质水文条件,采取了"堵"和"排"两种桩基施工方法并均获得成功;通过对两种施工方法的比选,优化施工方案,在桩基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使钻孔桩成孔效率大大提高。

    2009年09期 No.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32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双T梁横向加固技术研究

    王新刚;朱德华;闻宝联;

    针对既有线上大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双T梁桥出现横向刚度不足、横向振幅超限问题,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以双T梁实际尺寸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梁体加固前、后进行模态分析。在分析大量计算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梁体横向和竖向刚度的变化,确定了较为合理的横向加固方案。实践证明,方案是成功的,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09年09期 No.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既有线框构桥顶进施工技术

    杨福刚;李乔荣;

    对既有线铁路下框架桥顶进施工中的关键工序进行了阐述,其中包括工作坑开挖、滑板制作、框构主体施工、后背墙施工,铁路路基的防护和线路的加固,以及顶进施工过程。该工程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2009年09期 No.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深圳湾大桥实测风场参数与风致拉索振动响应分析

    梁柱;李娜;张新越;

    以深圳湾跨海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为基础,对2007年两次台风经过时桥址处的风场参数与拉索振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实测结果表明,桥址处纵向脉动风功率谱与Simiu谱吻合较好,竖向脉动风功率谱与Panofsky谱基本吻合;台风期间边跨短索发生了较明显的风雨振动,而主跨长索由于安装了阻尼器,振动幅值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与本桥类似的独塔斜拉桥短索区也需考虑采取增设阻尼装置或辅助索等减振措施。

    2009年09期 No.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厦门跨海特大桥锁口套箱围堰设计

    杨顺民;

    根据厦门跨海特大桥水中承台数量多、施工工期紧、套箱围堰施工要求周期短且受潮汐影响的特点,采用了锁口套箱围堰的独特设计思路,重点介绍了锁口套箱围堰各工况受力状态下的计算结果。计算表明,锁口套箱有足够的刚度,可以满足施工要求。

    2009年09期 No.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隧道与地下工程

  • 关角隧道区域稳定性评价与地质分析

    赵天熙;

    关角隧道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处于较低水平,历史上无强震记录,弱震活动不活跃,构造条件相对稳定;高地应力、岩溶、突涌水是隧道施工中的主要地质问题。针对这些地质问题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2009年09期 No.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地质环境因素在包西铁路庆兴隧道进口边坡失稳中的作用

    代峪;

    通过分析包西铁路庆兴隧道进口边坡围岩变形失稳的原因,特别是对于包括地质结构(围岩的软弱夹层、围岩中的软弱结构面等)、活动断层构造、现代构造地应力、区域地下水、地表水等方面的地质工程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控制边坡变形的因素主要是高地应力、围岩的软弱夹层以及地表水三个方面,系统地说明了地质环境因素在工程活动中的作用,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发生边坡变形的围岩进行了相应的治理。

    2009年09期 No.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下穿铁路的浅埋隧道长距离管幕施工

    曾润忠;

    管幕工法是地下工程的超前支护手段之一,施工中会对地层形成扰动,造成地表沉降;长距离的管幕施工可能因为导向定位精度差使钢管侵入地下工程主体,影响主体工程施工;下穿铁路的浅埋管幕施工更可能因路基的变形过大而影响行车安全。结合工程实践,从管幕施工、工程监测及管幕施工对铁路路基的沉降影响介绍了浅埋长距离管幕的施工方法。

    2009年09期 No.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大管棚超前支护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三台阶隧道施工方法

    唐朝松;

    以天马山隧道V级(偏弱)围岩施工为例,通过方案比选,提出了大管棚超前支护V级(偏弱)围岩,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三台阶工法施工技术。经过论证,此方案安全可行,节省投资,进度加快,可为今后类似隧道的施工提供有益借鉴。

    2009年09期 No.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含水量对膏溶角砾岩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邓建华;於昌荣;黄醒春;

    针对不同含水路径的膏溶角砾岩试样,采用RMT-150B型岩石电液伺服试验机,进行了人工增湿和天然情况下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比较分析了人工增湿和天然条件下含水量对岩石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含水量的不同对岩石的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变等力学性质有显著影响,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膏溶角砾岩的力学性能劣化明显,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呈指数减少,而峰值应变呈线性增大。含水量相同情况下,人工增湿的岩样相对于天然含水量岩样,岩石的力学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峰值应力、弹性模量都有很大的下降,表现出不同含水路径力学特性的差异。基于力学性质随含水量的变化,从膏溶角砾岩弹性模量变化规律入手,导出了水的物理化学损伤演化方程和一维WM(water and mechanical)耦合损伤本构方程。

    2009年09期 No.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关于小净距隧道间合理净距的探讨

    朱进;蔡益郎;杜飞天;

    利用数值分析手段,对不同净距未支护条件下小净距隧道的围岩塑性区、变形及受力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可知:当两隧道的净距小于B(B为毛洞开挖宽度)时,在两隧道中岩墙较大范围内将产生塑性区,且位移量明显大于单洞状态。中岩墙部位产生了明显的应力叠加现象,处于很不利的受力状态,中岩墙需进行特殊加固处理。而当净距增加至1B及以上时,塑性区的产生范围基本接近单洞状态。据此确定该高速公路隧道Ⅴ级围岩段的合理净距可定为等于或大于1.0B。

    2009年09期 No.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淤泥质软土人行过街地下通道出入口施工技术

    刘胜群;吴延平;海钧;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采用明挖法与浅埋暗挖法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在淤泥质软土地层中开挖人行过街地下通道出入口的施工技术。通过采用注浆辅助喷锚构筑法建井及注浆复合衬砌明暗结合法施工出入口斜坡段,降低了风险,减少了拆迁并为下一步通道浅埋暗挖施工积累了经验。

    2009年09期 No.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地下工程中钢管混凝土柱的抗火计算与实践

    李竹;王文达;于清;

    结合地下工程中钢管混凝土柱重载、长细比较小等受力特点,采用现有钢管混凝土柱抗火计算理论,对天津站交通枢纽轨道换乘中心工程中的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抗火计算,并针对采用不同的防火保护层及不同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稍有差异,实际选用时应结合理论计算选用相应的计算结果。

    2009年09期 No.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城市地铁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

    章慧健;仇文革;王庆;

    地层损失是盾构施工产生土体变形的主要原因。以成都地铁1号线某盾构区间隧道为工程背景,根据现场前期监测结果,提出了基于地层损失概念的"约束—释放"法来模拟土压平衡盾构开挖过程,运用三维有限差分模型对不同地层损失量下的地表沉降横向分布和地表土层水平横向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最大地表沉降值与地层损失量基本呈线性关系;地表土层水平横向应变存在拉压分区,其拉压分界正好与横向沉降槽的反弯点吻合;且不同地层损失量下沉降槽的反弯点不变;结合现场监测结果,认为地层损失量取1%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

    2009年09期 No.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上海软土地层地下通道矩形顶管施工技术

    鲍永亮;郑七振;王娟;唐建忠;

    针对上海轨道交通六号线浦电路车站3号出入口及地下通道工程矩形顶管推进施工实例进行分析研究,介绍软土地层顶管法顶管出洞、正常顶进、顶管进洞等阶段施工技术,可为类似软土地层顶管法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2009年09期 No.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膏溶角砾岩条件下铁路单线隧道断面形式分析

    董新平;李建华;

    采用偏心距为准则,对膏溶角砾岩条件下的某铁路单线隧道采用的断面形式与高速铁路隧道规范和专家推荐的比选断面在不同侧压力系数条件下的结构受力特性进行了比较,并依据隧道二次衬砌接触压力及其应力监测数据对选用的断面形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隧道断面形式的适用性具有限定条件,侧压力系数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侧压力系数变化时,衬砌的受力控制截面可能相应发生改变。

    2009年09期 No.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路基与地基基础

  • 路基压实黄土力学特性三轴试验研究

    庞旭卿;

    通过对不同能级强夯后的Q3黄土进行三轴试验,得到含水量与压实功不同的黄土试样在同围压下的应力应变特征及剪切破坏形式,探讨了压实黄土的力学特性随含水量与压实功的变化规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抗剪强度参数与含水量及压实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剖析了压实黄土力学特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对指导黄土地区路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进行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9年09期 No.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水泥搅拌桩粉喷法和浆喷法处理软土路基研究

    赵永刚;李粮纲;余雷;

    通过水泥土室内试验和试验工点现场试桩试验,比较水泥搅拌桩粉喷法和浆喷法两种工艺加固软土路基的效果和特性,比较水泥掺入量、龄期、水灰比及成型方法对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及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力求为软土路基施工提供更优化的参数。

    2009年09期 No.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下川岛公路高边坡崩塌落石柔性防护系统设计

    曾斌;项伟;桂树强;

    针对具体工程,在引用经典力学理论、碰撞理论、瞬间摩擦作用理论等的基础上,对崩塌落石的初始运动状态、滑动过程、滚动过程、碰撞过程等进行了模拟,并设计了作为边坡综合防治内容之一的柔性防护系统,从施工后的效果来看,很好地控制了边坡上崩塌落石对公路造成的危害。

    2009年09期 No.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线路与养护维修

  • 高速铁路内置挡台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研究

    赵国堂;谷永磊;赵坪锐;

    针对板端设置挡台板式轨道存在的水泥沥青砂浆(CAM)层伤损及积水和排水问题,以减少CAM层撕裂和水的浸蚀为目标,对内置挡台板式轨道技术经济性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板端设置挡台的板式轨道相比,内置挡台的单孔板式轨道具有随板长增加而横向稳定性增强,以及附加弯矩及纵向受力特性与Ⅰ型板式轨道相当的特点。对轨道板长度及其在常用跨度桥梁上组合方式进行了计算分析,论证了在32 m梁上采用5块长6 440 mm2、4 m梁上采用4块长6 090 mm轨道板组合方式的技术优势、经济优势和施工优势,指出板长优化及组合方式优化对加快施工进度、节省投资方面具有的重大意义。建议单元板式轨道应优先采用单孔板式轨道及常用跨度梁上应采用6 440 mm和6 090 mm轨道板。

    2009年09期 No.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双块式无砟轨道合理刚度取值研究

    崔国庆;

    为确定双块式无砟轨道的合理刚度,提出将准静态与动力响应分析手段相结合,根据应力、变形及振动水平控制指标,综合比选合理范围内的多种轨道刚度方案来确定双块式无砟轨道合理刚度的方法。分别运用有限单元法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理论建立双块式无砟轨道准静态计算模型进行应力与变形分析,开展无砟轨道扣件刚度对轮轨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250 km/h和350 km/h客运专线双块式无砟轨道,扣件刚度宜分别在35~45 kN/mm和20~25 kN/mm范围内取值。

    2009年09期 No.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施工技术

    曾志;郑新国;翁智财;王月华;刘竞;

    阐述了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垫层用高弹模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施工技术,介绍原材料的储存与管理、施工前准备、灌注前准备(包括轨道板精调、定位和压紧,封边砂浆施工和排气孔设置,底座预湿等),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拌制、灌注及养护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

    2009年09期 No. 97-10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泰国BS100钢轨菱形交叉组合强度分析

    赵卫华;王平;陈小平;

    为了确定泰国BS100钢轨菱形交叉的强度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运用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车辆通过菱形交叉的最大轮轨力,并将计算结果作为菱形交叉的强度计算荷载;采用三维实体有限单元法分析菱形交叉的应力和变形。结果表明,菱形交叉在列车动载作用下,变形合理,轨道状态能得到较好保持;菱形交叉的最大Mises应力为262.917 MPa,小于材料屈服强度440 MPa,且屈服强度与最大Mises应力的比值大于一般工程强度安全系数1.3,辙叉强度满足使用要求,并具有较大储备。

    2009年09期 No.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钢轨铝热焊焊缝边缘伤损的超声波检测技术

    李锦;刘景利;

    钢轨铝热焊焊缝边缘在轨头下颚、轨腰表面与溢流飞边交界的根部容易出现伤损,采用常规的超声波检测探伤方法很难发现此类缺陷,介绍了3种探测此类伤损的检测方法,详细说明解决检测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判断方法。

    2009年09期 No.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YZ-1型空气制动系统的优化设计

    程胜南;

    分析YZ-1型制动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风源部分压力控制系统、主辅车转换开关(A阀)和制动机部分进行改造,使各部件形成集成化安装,对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用户维护成本作用显著。

    2009年09期 No.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提高D08-32型捣固车系统精度的措施

    畅建民;

    铁路大型养路机械D08-32捣固车现有精度测量系统的不足,不能满足线路维修精度的要求,对影响系统精度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使D08-32捣固车的作业精度有较大提高,方便现场校正电气零点和机械零点。

    2009年09期 No.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液压道岔铺换起道机组应用与研究

    黄刚;

    结合我公司生产的液压道岔起道机组在铁路工务部门道岔整体铺换作业中的应用,简要介绍其应用原理及特性,对使用机组整体更换道岔的安全性、经济性及推广应用中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与工务同行进行探讨,共同为发展与铁路工务相适应的施工作业机械贡献微薄之力。

    2009年09期 No.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既有提速线路路基基床试验与评估研究

    陈皖蜀;

    结合海南西环线提速改造工程,应用基本承载力、地基系数和轻型动力触探原位测试技术及颗粒分析试验方法,对以砂类土为主的既有线路基基床进行试验与评估研究,探讨分析评估方法和指标,为既有线提速改造路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2009年09期 No.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