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建龙;
通过对云顶高瓦斯隧道监控与施工通风现场研究,详细介绍了云顶隧道瓦斯监控系统、通风方案、风量的计算及风机的选型,以提高隧道瓦斯的预测能力及通风效果,保证高瓦斯隧道快速安全施工,对类似瓦斯隧道施工具有借鉴作用。
2009年02期 No.420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段绍和;方勇;钟山;卢美茂;
以成都地铁区间盾构隧道工程为对象,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盾构掘进对临近拱桥结构内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临近隧道侧的拱脚处,盾构的掘进使得拱桥结构的轴力、剪力和弯矩产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在盾构隧道施工期间出现,而且在整个隧道贯通后也会出现,它与各桥墩之间的相对沉降密切相关。拱桥结构内力的改变大大降低了锦江大桥上部结构的稳定性,故建议在施工中对锦江大桥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并对拱脚等部位加强监控量测。
2009年02期 No.420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李晓龙;王复明;李晓楠;
为及时掌握围岩变形趋势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在岭南高速雪家庄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一种新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介绍了LS-SVM的基本原理和该预测模型的具体操作步骤,实践表明,该方法不仅应用简便,而且对围岩变形预测精度较高,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
2009年02期 No.420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毛东晖;
以超埋深、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锦屏二级水电站隧洞中TBM组装洞的施工为背景,对特大断面隧洞开挖支护形式及其参数进行研究。通过对组装洞的围岩地质、断面形状及几何尺寸、施工方法及作业顺序进行分析,运用隧洞施工理论,提出了特大断面TBM组装洞室、为开挖必须增加的横通道等较为薄弱的位置和环节的支护方案,给出了包括锚杆布置、喷射混凝土、钢筋网、衬砌、配筋设计等支护参数。工程施工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开挖支护形式及其参数能够保证高地应力条件下特大断面隧洞开挖时围岩的稳定和地下结构的安全。
2009年02期 No.420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姚明会;
以超埋深、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锦屏二级水电站隧洞工程建设为背景,对高地应力下大断面隧洞进口段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在对引水隧洞和施工支洞的围岩地质、断面和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隧道工程理论,结合锦屏水电站的施工要求,提出了先用工字钢型钢钢架分别在1#、2#施工支洞和引水洞洞口加强支护后开挖大断面引水隧洞的进洞方案,并给出了开挖方法和步骤。工程实践表明,给出的大断面隧洞进口段开挖方案、方法及作业顺序是合理的,施工方法是科学的,可以确保在复杂条件下大断面隧洞开挖时围岩的稳定以及支护与地下结构的安全。
2009年02期 No.420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陈铁骑;
以锦屏二级水电站特大断面隧洞工程建设为背景,依据隧洞围岩地质、隧洞断面形状与尺寸、施工方法和施工步骤,运用隧道工程理论与施工方法,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高地应力下特大隧洞控制爆破必须具备的要求,确定了隧洞开挖控制爆破方案及其参数,给出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降振及作业原则。结果表明,按研究出的隧洞控制爆破技术方案进行高地应力条件下特大断面隧洞施工,能够保证隧洞轮廓及岩面开挖质量要求,同时也能保证隧洞围岩稳定和地下结构安全。
2009年02期 No.420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段少国;
通过对隧洞围岩地质状况、断面形状及几何尺寸、施工条件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运用隧道理论,结合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实际情况,确定了适合于高地应力下特大断面TBM转渣系统布置及设计方案,给出了施工台车的结构与尺寸,提出了转渣系统的开挖施工技术和相适应的支护结构及参数。结果表明,转渣系统能够满足TBM出渣需要,转渣系统开挖技术和支护结构及其参数可确保开挖过程中和开挖后围岩稳定。
2009年02期 No.420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邢心魁;史艳忠;宋战平;
依托天恒山隧道为背景,利用监控量测手段得到某一典型断面围岩的变形规律,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三维模拟分析,并将二者所得结果加以对比,得出隧道在开挖扰动下围岩的变形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该类地区土质隧道的开挖与支护方法以及支护时机提出一些建议。
2009年02期 No.420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王选祥;
以城市地铁宽基坑施工中的预留土堤为对象,对撑式围护结构中其土压力值进行推导、求解,并根据工程实例对宽基坑施工中预留土堤的效果进行分析,为预留土堤的应用提供借鉴。
2009年02期 No.420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魏纲;刘加湾;
对盾构法隧道统一土体移动模型的计算参数d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将d与沉降槽宽度系数i联系起来,利用现有i的研究结果,给出了d与i的相关公式和对照表,提出了不同土质和我国不同地区的d值的初步建议值。通过南京地铁工程的验证,证明上述参数取值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009年02期 No.420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王永海;柯国炬;李北星;周明凯;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粉煤灰掺量、超量取代系数4个因素对隧道二次衬砌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渗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的7 d抗压强度影响比较显著,水胶比和超代系数对混凝土的28 d抗压强度影响比较显著,粉煤灰混凝土的28 d抗渗性主要取决于水胶比。根据各因素的影响规律和程度,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推断出各因素配制隧道二次衬砌粉煤灰混凝土的合理水平。
2009年02期 No.420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邹军贤;
介绍了湿化变形计算模式,将无拉应力模型应用到湿化变形计算。应用该模型,利用有限元对算例进行了不同湿化参数下湿化引起的位移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09年02期 No.420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马玉静;杨广庆;
应用现场试验、理论计算以及有限元模拟三种方法,对某高速公路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得到较为理想的计算结果及一些有益的结论,为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2009年02期 No.420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刘桂香;孙常新;梁波;王家东;
叙述了新型L形支挡结构在多年冻土地区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步骤,测试分析了挡墙建成后地温的变化情况,结合地温测试试验对冻土上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实践证明,L形挡墙是多年冻土地区一种良好的路堑支挡结构。
2009年02期 No.420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高俊青;
以某干线某车站锚索桩为例,分析了锚索桩产生位移病害的特殊原因。通过实地观测和初步计算,阐述了铁路防护工程锚索桩设计施工中考虑水压力的重要性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加固方案,确保施工安全可靠,给类似条件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了有益借鉴。
2009年02期 No.420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何容;何伟;李亚伟;
考虑到边坡岩体稳定性问题存在高度的非线性,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边坡岩体稳定性的判别模型,它是一种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识别方法,这种模型非常适合用于对小样本的学习,且训练后的支持向量机判别模型具有很好的推广性能。采用工程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边坡岩体的稳定性识别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操作简便。
2009年02期 No.420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张德圣;潘勇;林舸;
介绍了小湾水电站边坡锚索施工技术,通过工程施工得出以下主要成果:在不良地质条件下,使用同心钻跟管钻孔、螺旋钻钻孔等可提高成孔率;无黏结锚索内锚段钢绞线清洗方法可用锯末加纱布代替传统方法且效果良好;经过在止浆包制作等方面的技术革新,施工质量与进度明显提高。
2009年02期 No.420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张建;
基于对基坑工程风险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基坑工程风险源因素FTA(Fault Tree Analysis)分析方法,目的在于为基坑工程概率预测方法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尝试,为采取合理的基坑工程安全技术措施在理论上、方法上提供有益的指导。
2009年02期 No.420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余巍伟;刘优平;
结合湖南省竹市至城步公路K8+160~K8+560段的路基施工,具体介绍两种土工格栅的铺设方案和施工方法,通过应用研究表明在加筋路堤中,钢塑格栅与改良土的加固防裂效果最好,其次是普通格栅与碎石土,最差为普通格栅与黏土,改良土的板结作用和碎石土的摩檫嵌锁作用增加了材料界面的抗拔力。
2009年02期 No.420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张金鹏;沈捷;
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可显著地减小水泥稳定碎石的平均干缩系数;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聚丙烯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干缩系数逐渐增加;高龄期的平均干缩系数比低龄期的小;在纤维体积掺量<1‰的范围内,随着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水泥稳定碎石平均干缩系数均逐渐减小。
2009年02期 No.420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徐玉胜;赵有明;
根据多年来的相关工程经验,结合深港西部通道高能级强夯置换法加固软土地基的试验研究,就强夯置换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施工工艺和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供类似工程参考。
2009年02期 No.420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张海州;王鸿;
对西部某公路滑坡性质、形成及变形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的滑坡机理进行治理工程设计,介绍了治理工程施工步骤,施工后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供类似工程参考。
2009年02期 No.420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涂英辉;王占东;蔡德钩;姚建平;马伟斌;于立俊;
简要介绍了既有铁路路基注浆加固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对注浆加固既有铁路路基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注浆加固后基床范围内弹性波波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整体上轨内波速增加比轨外略大,动变形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动应力和动变形的理论计算表明,既有铁路路基加固应以基床上部加固为主,验证了路基注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且不影响行车。对于加固不均匀性及施工方法等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2009年02期 No.420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肖杰灵;郭利康;刘学毅;
对无砟轨道无缝线路钢轨碎弯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钢轨纵向温度力、线路横向阻力和钢轨初始弯曲是影响轨条臌曲的主要因素。应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包括道床、扣件的钢轨碎弯分析模型,讨论了初始曲线线型及参数、升温幅度、轨道类型和线路阻力等对轨条碎弯幅值的影响。计算表明碎弯是无砟轨道无缝线路胀轨的表现,应严格控制初始弯曲和保证扣件横向阻力稳定,防止形成严重的轨条碎弯,影响行车安全。
2009年02期 No.420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井国庆;
通过总结高速铁路有砟轨道道砟飞溅现象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阐述并剖析防治道砟飞溅的方法与措施,结合法国高速铁路防治道砟飞溅经验,提出防治道砟飞溅的措施:采用洁净道砟、增大道床表面道砟粒径、降低轨枕槽内道砟高度、清扫轨枕表面散砟等。通过以上措施可防止高速有砟铁路道砟飞溅现象的发生,同时指出今后可利用离散单元软件与流体软件耦合对道砟飞溅进行仿真研究。
2009年02期 No.420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卢耀荣;
采用碳纤维布、常温快固胶、防老化保护膜、夹板模具和高强度小扭矩系数的强力夹具等器材,在不锯切钢轨、不插入短钢轨、不钻螺栓孔情况下,进行钢轨焊接接头预防维护处理,该方法能提高伤损接头的承载能力,并防止因钢轨焊接接头折断而拉大断缝。实物试件通过了实验室的检验,通过现场应用和观测,加固效果可靠稳定。
2009年02期 No.420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金忠军;王彬;王延信;解承林;马生;
在低温条件下运用复合胶层的双肋加强夹板胶粘加固有伤焊接接头技术,通过加固有伤焊接接头试件的疲劳和静弯强度检验,以及现场的观测,该双肋加强夹板能够明显提高有伤焊接接头的承载能力,并介绍了现场施工工艺。
2009年02期 No.420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张旭峰;
在日行车对数不超过70对的线路上利用行车间隔,采用胶粘双肋加强夹板加固有伤钢轨焊接接头,加固接头试件的静弯和疲劳试验均达到规范要求。通过现场使用观测,该技术对提高有伤接头的承载能力效果良好。
2009年02期 No.420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徐光旗;
介绍应用复合胶层双肋加强夹板加固有伤焊接接头的新技术,采用该项技术加固有伤焊接接头可不锯切钢轨和插入短钢轨,不在钢轨上钻螺栓孔,接头试验试件经试验室检验合格,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2009年02期 No.420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陈骁文;
双块式无砟轨道是一种适用于高速铁路的新型轨道结构,结合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形式,详细分析介绍双块式无砟轨道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流程,为高速铁路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持。
2009年02期 No.420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刘维庆;官正本;
高速铁路施工方案选择与优化是实现工期、质量、费用、安全和环保等建设目标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决策目标矩阵,采用随机赋权法确定目标权重,建立方案评价模型,结合算例计算,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2009年02期 No.420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梁风庆;
对掺加不同性质矿渣粉的城铁短枕混凝土进行了力学和耐久性能试验,发现比表面积大、活性高的矿渣粉可明显地提高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并能降低成本。通过对不同矿渣粉—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特征的宏观和微观研究表明,比表面积大、密实、活性高的矿渣粉是通过增加胶凝材料的水化速度,改善水化产物的结构,降低氢氧化钙含量等途径来实现对混凝土性质的改善。
2009年02期 No.420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