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霈昂;王继军;杜香刚;张爽;
为提升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在重载铁路中的轨距保持能力,本文建立全参数化计算模型,结合单节点实尺模型试验与有限元仿真方法,系统分析了轨下垫板垂向刚度、扣件横向刚度、调高量、支承块埋置深度、套靴刚度等关键参数对轨距保持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支承块埋置深度、轨下垫板垂向刚度及套靴侧面刚度的敏感性系数分别为0.616 3、0.609 9和0.501 5,高于其他结构参数,是决定轨距变化幅度的主控因素。在30 t轴重条件下,为提高结构稳定性,建议轨下垫板垂向刚度控制在140~160 kN/mm,扣件组装横向刚度不低于180 kN/mm,块下垫板刚度取60~90 kN/mm,套靴侧面刚度不低于400 kN/mm。为改善结构局部变形,提出套靴局部加设环形箍筋并调整橡胶有效受力面积的优化措施。
2025年05期 v.65;No.615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 谭阳;肖宏;闫东伟;钱忠霞;
为探明板结道床对轨道结构宏观质量状态及微观力学特性的影响,在铁路线隧道地段开展了宽轨枕轨道、Ⅲ型轨枕轨道的道床横向阻力和支承刚度现场试验,并建立了含脏污颗粒的宽轨枕轨道结构离散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脏污程度及板结深度对道床板结宏观质量状态、颗粒细观接触特性、轨道结构状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宽轨枕轨道的横向阻力、支承刚度分别是Ⅲ型轨枕的2.54、1.96倍,可以增加宽轨枕抵抗横向变形的能力,但会加剧列车对道床的振动冲击作用,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宽轨枕垂向位移随板结深度的增大逐渐减小;脏污颗粒入侵道床会增大颗粒之间的咬合及摩擦关系,道砟颗粒间的接触力分布均匀,应力减小。
2025年05期 v.65;No.615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赵静存;薛晓旭;王鑫;王磊;金琳涵;丁宇;
为抑制严寒地区桥上无砟轨道冻胀病害进一步发展,通过分析冻胀变化规律和产生原因,提出冻胀病害整治技术,并通过对严寒地区两处轨道冻胀进行现场应用来验证其整治效果。结果表明:严寒地区桥上无砟轨道冻胀集中发生在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冻胀变化包括冻胀上涨、冻胀稳定和冻胀回落3个阶段;桥上无砟轨道冻胀的主要原因有底座与梁面间离缝,伸缩缝嵌缝材料脱落,环境温度低;桥上无砟轨道冻胀整治宜采用切割排水槽+底座与梁面间离缝注浆填充+排水槽回填+伸缩缝嵌缝封闭的方式;整治后,现场整治区域的轨道高低峰值变化小,且未出现轨道高低峰值变化量逐年增大的趋势,整治效果良好。
2025年05期 v.65;No.615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 赵强;王钟苑;吴泽宇;葛晶;王璞;
为解决部分客货共线60 kg/m钢轨9号交叉渡线部分轨件过度磨耗、扣件系统易失效、道岔服役寿命变短等问题,降低养护维修工作量,结合现场使用经验,设计新型客货共线60 kg/m钢轨9号交叉渡线及配套单开道岔。新型9号交叉渡线配套单开道岔轨件尖轨采用“直曲组合型”线型以及“刨切基本轨加厚尖轨”技术,提高尖轨使用寿命。单开道岔扣件系统采用预埋铁座代替预埋尼龙套管,增强扣件稳定性。交叉渡线受限于安装空间,采用预埋套管与预埋铁座配合的扣件系统。将新型交叉渡线铺设于运营线路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其整体状态良好,磨耗速率明显降低,使用寿命达到预期。
2025年05期 v.65;No.615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 涂小毅;曹建伟;范浩;肖俊恒;张欢;刘炳彤;蔡世生;
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扣件中常用的单趾弹条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参考点锤击测试技术,对其在组装状态下的模态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组装状态下,单趾弹条在0~1 000 Hz频率范围内存在3阶模态振型,对应的固有频率平均值分别为485、593、707 Hz;第1阶振型为以跟端和趾端为支撑点,大圆弧和小圆弧反向振动;第2阶模态振型为以趾端、小圆弧到弹条中肢的相切点为支撑点,弹条中肢和大圆弧同向振动;第3阶模态振型为以跟端、趾端和弹条中肢为支撑点,大圆弧和小圆弧反向振动;弹条中肢插入长度在72~78 mm内变化时,其固有频率无明显变化。建议通过提高单趾弹条的固有频率、改变列车运行速度等方法,避免轮轨激励频率与弹条固有频率一致,延长弹条的使用寿命。
2025年05期 v.65;No.615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 朱爱华;张财胜;张帆;杨建伟;白堂博;张骄;
针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精准润滑技术,考虑不同轨顶与轨侧摩擦因数匹配工况,对地铁曲线不同位置的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进行优化。在SIMPACK中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引入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管理模型,分析曲线不同位置轨顶与轨侧摩擦因数匹配工况对轮轨磨耗性能、轮对冲角、表面疲劳指数和脱轨系数的影响规律。使用熵权TOPSIS法对4个评价指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曲线不同位置的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优化。结果表明:缓中点Ⅰ、缓圆点和曲中点的综合性能同时受轨顶和轨侧摩擦因数的影响,圆缓点的综合性能主要受轨侧摩擦因数的影响,缓中点Ⅱ的综合性能主要受轨顶摩擦因数的影响;缓中点Ⅰ、缓圆点、曲中点、圆缓点和缓中点Ⅱ的最佳摩擦因数组合(轨顶摩擦因数/轨侧摩擦因数)分别为0.20/0.35、0.20/0.10、0.25/0.10、0.20/0.20和0.20/0.30。
2025年05期 v.65;No.615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